礼赞70年: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9-08-31 23: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七十年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中国已经有10%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中国还有大约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这样讲道。以“一九开”基本国情为起点,1953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家有千件事,先就紧的来。156个大型重点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占两个——抗生素厂和淀粉厂。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新中国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仅重0.12克,却相当于0.9克黄金的价格。在抗美援朝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却无药可用而牺牲。 中国亟须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大厂。1953年,华北制药厂作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紧急上马。 后来担任华北制药副总工程师的刘剑章,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被推荐到抗生素厂筹备处,“很多同学都羡慕我们,能被选中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那是无上的光荣。”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剑章突然接到通知——留轻工业部。这无异于一个“坏消息”,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他更希望将才华施展到一线。庆幸的是,刘剑章报到时,一句“这批人员是留给重点项目的,属于重点配备、集中使用,轻工业部不能留”,使调职戛然而止,他和同学们如愿走进抗生素厂筹备处。 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大中专优秀毕业生组成了“豪华”的创业阵容,“用举全国之力来形容华北制药厂的建厂一点也不为过”,刘剑章回忆。 华北制药厂迅速建成并投产。1958年6月3日,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线。售价曾数倍于黄金价格的青霉素降为几角钱一支,中国告别了青霉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兴起了一万多个建设单位,几乎每天都有新项目开工,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从建国之初的“一九开”起步,新中国一路稳步前进,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年计划的名称先后发生两次变化。1981年开始的“六五”计划,由“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变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首次将社会发展纳入其中。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计划”改为“规划”,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 “继续建设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在首次把“三北防护林”写入国家发展蓝图时,专门加上“继续”二字,以强调政策的延续性。 政策的延续,需要一锹接着一锹干。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1981年,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共同摁下红手印,承包了甘肃古浪县八步沙7.5万亩治沙任务:“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谁管?”这六个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被当地人称为“六老汉”。 “六老汉”节衣缩食,凑钱买梭梭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锹,开始治沙造林。为了赶进度,他们直接住进沙漠里,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当地人叫“地窝铺”。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沙子被冻成冰碴子,一碰就扎手,吃饭只有开水泡馍,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硌得吱吱响。 在沙漠中,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尝试,一边在沙地里反复摸索,一边多方打听求教,他们终于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治沙,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六家人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接着把八步沙管下去。“六老汉”的儿孙们陆续接过铁锹,治沙的接力棒手手相传。每天早上披星戴月出发巡护,夜里蜷进沙漠窝棚,用坏的铁锹头堆满房子,他们以耐心、苦心、恒心与风沙作持久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