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秦腔大戏《双锦衣》北京上演
时间:2019-08-22 01: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双锦衣》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合影。 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在观看演出后为表演点赞。 ■西安报业全媒体特派北京记者 孙欢 文/图 一声秦腔,唱出的是秦人心中最慷慨的血脉喷薄,表白的则是秦人骨血里最真挚的情感激荡。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8月19日晚,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出的经典秦腔大戏《双锦衣》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 这场演出,在收获京城观众满堂彩的同时,也开启了“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系列演出的序幕——8月19日至8月25日,西安秦腔剧院将首度齐集易俗社、三意社两家“秦腔百年老字号”,让最佳阵容带着遴选而出的优秀秦腔剧目在首都华彩绽放,也让来自西安的秦声秦韵,在新时代愈发掷地有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舞台,增添动人韵脚。 传统为根 价值为魂 展现戏曲佳作 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秦腔剧院承办,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三意社演出。 展演首场演出甫一亮相,就受到了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作为本次晋京展演“打头阵”出场的秦腔大戏,19日展现于首都观众眼前的《双锦衣》,可谓是一部“秦腔经典代表作”。 秦腔《双锦衣》剧情脱胎于《宋史纪事本末》,以双生双旦、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著称。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到西北大学讲学时,就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部秦腔。《双锦衣》彰显出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的社会价值,将鲁迅打动,他也因为这部戏,被秦腔慷慨激越的戏曲形式吸引,随后又特意前往易俗社陆续观看了多部秦腔名剧,并欣然为易俗社亲笔题词“古调独弹”并制匾相赠。这块匾额至今仍挂于易俗社剧场内,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一生中极为罕见的一段梨园佳话的真实见证。 近一个世纪来,《双锦衣》一直是易俗社的“看家戏”之一,曾在1962年、1982年、1992年多次复排过。为活态传承秦腔,弘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的文化传承理念,2015年,易俗社再度对《双锦衣》进行了复排,得以让这部经典佳作,在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的眼下,“移步不换形”地呈现于京城舞台,令台下所有观众如当年鲁迅先生一样,感受到秦腔的独特魅力。 秦腔经典 精彩演出 令首都观众过足戏瘾 在高亢激昂的开幕曲中,板胡响起,灯光渐亮,19日晚的长安大戏院内座无虚席,700余名观众逐渐被剧中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大气、典雅、传统、正宗的大秦正声所吸引震撼。 “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儿,四个、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尊罗汉。我问你,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为哪般。难道说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怎知我心似冰雪寒……”人们常讲,秦腔是粗犷豪放的,但正如西北人的性格,能豪迈到极致那也就一定可以柔美到极致,《双锦衣》的俊秀柔美,就直捣首都观众心灵深处。 《双锦衣》前后两本,仅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过了四十人,加上龙套、配角,演员总数极为庞大。而此次,易俗社让所有中坚力量都在剧中有所展现——演出过程中,每位演员细心认真的表演、典雅细腻的唱腔、规范的道白,赢得了观众如雷似涛一般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全场戏迷起身鼓掌,久久不愿离去。北京戏迷王满堂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陕西秦腔,好听!过瘾!老字号的剧社,就应该多排、多上演这样的经典名剧,不断弘扬经典!” “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首场演出不仅吸引了如云北京戏迷,台下还坐着包括已九旬高龄的著名老艺术家田华、著名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等在内的,大量我国文化艺术界名家和大家。此外,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戏剧专家,也在观看首演后,为这台来自三秦大地的好戏点赞。 “今晚看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出!易俗社和三意社都是咱们三秦大地、秦人秦声的骄傲。大秦之声唱响京华,也让我们在北京的陕西乡党倍感亲切。我们一起用秦声,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一位已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老西安”,观看演出时,在朋友圈的分享留言。 西安秦腔“老树繁花”亮相京城 推动西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在更大的平台上接受检阅,在“上高原、攀高峰”的进程中走得更远更高,以更多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