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锐评|民生之问,从“解释”到“解决”有多远?
时间:2019-05-19 17: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民生之问”,哪个问题都不是小事。若能换位思考,把群众当自己亲人,把群众难题当自家难事,就不会为“解释”而“解释”,以为“解释”就万事大吉了,甚至把“解释”当“解决”。 5月19日,大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逾百万“民生之问”激发担当作为》,介绍了聊城市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群众出题、部门作答”,把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抓手,在解决问题中转变作风、提升群众满意度。特别是他们对“民生之问”,轻“解释”重“解决”,令人思考。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回首来路,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演绎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百姓福祉不断增加的发展传奇。但是,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过去少。现实中,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城镇房屋闲置,一边是住房难;一边是素质教育高歌猛进,一边是校外开小灶填鸭式补课;一边是医生加班加点叹收入太低,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还要送红包……群众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 新的“民生之问”,暗含着新的时代诉求;新的时代诉求,催生新的施政理念。群众出题、部门作答,是聊城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突出特点。群众出的题目,大到“产业集群如何发展”等重大战略,小到“斑马线礼让行人”等身边小事,都反映了群众对改变现状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聊城要求意见承办单位,不绕弯子,不诿过于人,刀刃向内,直奔问题。短短一个多月,他们办结群众意见建议7万余条,转办件办结率84%,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全部列出任务书、责任人、时间表。事实证明,群众在心中分量越重,从“解释”到“解决”就越近;与群众走得有多近,从“解释”到“解决”就有多近。 当然,轻“解释”重“解决”,并非说不“解释”。民生问题涉及面广,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有些困难一个部门难以克服,有些诉求因财力所限无法治本,有些期盼尽最大努力也难以实现,怎么办?答好“民生之问”,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做不到的,及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大多群众是能理解的,有些“解释”是必要的。但是,“解释”不是推诿扯皮的借口,“解释”不能万事大吉,不能把“解释”当“解决”。最近,《问政山东》格外受瞩目,很大程度是因为问出了真问题,也解决了很多真问题,而有些“解释”让人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诚意,有些“解释”也难以蒙混过关。 答好“民生之问”,关键要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对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就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办;量力而行,就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劲,不超越发展阶段,不喊空口号、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尽力而为,重在把力用足、用够,体现的是对群众的感情、负责任的态度;量力而行,核心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科学、重实际,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千方百计干好干成中体现尽力而为,在着眼长远、科学推进中体现量力而行,才能把“解释”与“解决”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答好“民生之问”,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锐大众记者 孙秀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