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车劳斯莱斯 理财师规划师](/uploads/allimg/190806/000PT523_0.jpg)
资料图:中国北京一小区分类垃圾箱。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石家营村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在下奥地利州,每年都会组织大批环保专家走进幼儿园和小学,讲解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去年,环保企业还联手当地环保组织在克恩顿州开展了培养“垃圾处理小专家”活动,他们走进幼儿园和小学,讲授怎样避免产生更多垃圾和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根据活动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在该州培养出21000名“小专家”。当这些“小专家”回到自己家中时,他们就是家里的垃圾处理专家和形象大使,甚至是父母的环保榜样。
严苛的垃圾分类要求
石家营村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奥地利早在1990年就公布了关于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日后逐步完善。现在奥地利已在垃圾处理上形成非常完善的处理、回收和利用体系和严格的标准,违反相关规定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与欧盟其他国家一样,奥地利处理垃圾的原则首先是避免和减少垃圾;其次是分类回收;再次是资源再利用。无法回收的垃圾也要焚烧发电,最后剩下的炉渣将被做成固体以便掩埋和管理。
杨秀玲是石家营村的一名保洁员,2017年12月来到石家营村做保洁工作,从最初垃圾无序投放,到现在上门回收分类垃圾,“虽然工作繁重了,但是村民都很配合,我们也要做好分类工作。”为了保障中间环节分类垃圾精准投放,镇村每个月都会安排保洁员参与2次相关内容培训。
童话风格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杨秀玲是石家营村的一名保洁员,2017年12月来到石家营村做保洁工作,从最初垃圾无序投放,到现在上门回收分类垃圾,“虽然工作繁重了,但是村民都很配合,我们也要做好分类工作。”为了保障中间环节分类垃圾精准投放,镇村每个月都会安排保洁员参与2次相关内容培训。
这座童话风格的垃圾焚烧厂也是维也纳的三座垃圾焚烧厂之一,担负着维也纳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垃圾处理任务。每天维也纳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运至这里,再经过分拣和筛选后,进行焚烧发电和向周围6万户居民进行供热,而发电量可供维也纳19万户居民使用。而最让维也纳人放心的,是其先进的废气净化处理技术,确保了整个工艺流程在环保和能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垃圾在焚烧炉中经1150摄氏度高温焚烧,并经多道工序,最后产生无污染的烟气,有效消除了垃圾异味及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焚烧后的残渣则大部分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小部分则运到偏远地区深度填埋。
奥地利早在1990年就公布了关于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日后逐步完善。现在奥地利已在垃圾处理上形成非常完善的处理、回收和利用体系和严格的标准,违反相关规定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与欧盟其他国家一样,奥地利处理垃圾的原则首先是避免和减少垃圾;其次是分类回收;再次是资源再利用。无法回收的垃圾也要焚烧发电,最后剩下的炉渣将被做成固体以便掩埋和管理。
石家营村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与很多国家不同,在奥地利,年龄越大的人环保意识反而越强。据统计,奥地利30岁以下人口中,仅四分之一清楚知道什么样的垃圾应投入哪个垃圾箱,而在30岁以上人口中,这一数字达到50%。为扭转这种状况,奥地利十分重视培养孩子们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观念。
杨秀玲是石家营村的一名保洁员,2017年12月来到石家营村做保洁工作,从最初垃圾无序投放,到现在上门回收分类垃圾,“虽然工作繁重了,但是村民都很配合,我们也要做好分类工作。”为了保障中间环节分类垃圾精准投放,镇村每个月都会安排保洁员参与2次相关内容培训。
位于维也纳市区的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厂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后由奥地利著名建筑设计师百水先生重新设计,1992年完成重建。它的外形就像用积木堆砌而成的怪房子,厂房外墙面上的窗户大小、形状均不相同,镶嵌在色彩斑斓的红苹果、蓝剪刀等卡通图案之中,墙面、窗台上还有各式形态的草木,构成了一幅风格独特、色彩绚丽而不乏童趣的艺术图卷,从而变成维也纳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每年有许多人因此慕名来参观学习。
杨秀玲是石家营村的一名保洁员,2017年12月来到石家营村做保洁工作,从最初垃圾无序投放,到现在上门回收分类垃圾,“虽然工作繁重了,但是村民都很配合,我们也要做好分类工作。”为了保障中间环节分类垃圾精准投放,镇村每个月都会安排保洁员参与2次相关内容培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