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上)(3)
时间:2019-07-13 22: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国内并购,打造出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整合国际资源,盯住一流名企,与国际资本大鳄近身肉搏。核心竞争力是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搏击出来的 6月19日,椭圆形的潍柴总部办公楼内,谭旭光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潍柴发动机产品结构“同心圆”:不同的圆环标注出不同年份不同产品的销量占比,2005年的产品仅有3类,占比最多的达90%;“同心圆”最外围是2018年,产品有9类,占比最多的仅为27%。 熟悉潍柴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经济衰退,潍柴的下降往往是最缓慢的;而每当经济复苏,潍柴的增长又往往是最强劲的。这张“同心圆”,浓缩潍柴向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转型的成果,阐释了规律背后的原因。 “无论行业如何跌宕起伏,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变幻,我们专注主业,加速产品、市场和业务结构战略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谭旭光说,专注的过程,是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斗争的过程。 船用中速机市场萎缩,高速机产品主要配套重卡,业绩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新班子上任不久就发现,潍柴的发动机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随着国内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到来,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房地产走向市场化。1998年后,工程机械需求猛增。潍柴决定,凭借斯太尔发动机动力优势,跨界杀入工程机械市场。但工程机械市场被上海一家柴油机厂几乎垄断,谁都不肯轻易更换核心部件的供应商。 市场久攻不下,战场屡屡受挫。怎么办?孙承平给我们讲了一个谭旭光“带伤奇袭柳工”的故事。 这是国内工程机械大客户。1999年10月19日,谭旭光上任后的第二个厂庆前夜,他从北京赶回潍柴的路上出了车祸,断了4根肋骨。25天后,伤口尚未痊愈,谭旭光就出现在时任柳工厂长的王晓华面前。 “小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就冲你现在这种情况还能跑到我这里来,明年我们一定配你的发动机。”王晓华被感动了。 从配套柳工的500台发动机开始,潍柴逐个突破、全面开花,主要工程机械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正当潍柴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时,却又被“及时”泼了一盆冷水。 1000万元,换来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让潍柴警醒起来。 2004年,潍柴动力上市后,谭旭光请来世界四大战略咨询公司之一的罗兰·贝格为公司“体检”。 “如果固守现有柴油机,不进行产业延伸,不出5年,潍柴就会重新陷入市场困境。”潍柴高管们心头一颤。 咨询公司的话有充足依据。纵观全球,卡车厂在发展壮大后,都会自建发动机厂,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出路何在?一年后,正在苦苦思索的潍柴人迎来良机——资本大鳄“德隆系”崩盘,其控制的湘火炬资产出售,包含研制整车的陕重汽、生产变速器的法士特、制造车桥的汉德。拿下湘火炬,潍柴就能向动力总成延伸,掌握重型汽车核心技术。 “一定要拿下!”现在回忆,潍柴集团党委书记徐宏仍觉得惊心动魄。 按照竞拍规则,潍柴短时间内兑现不出数亿元资金。关键时刻,时任潍坊市市长张新起深夜坐在办公室指挥调度,协调银行和潍坊其它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帮潍柴筹集了10个亿。 为了不让竞争对手猜到底牌,潍柴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直到竞标前5天,潍柴动力才分批注入了9.88亿元,第3天又增资到16.38亿元。 竞标前一天,谭旭光刻意分派两队人马各携一份盖有公章的标书,一队从青岛起飞,一队从济南起飞,同一天飞往长沙。“哪怕航班延误、取消,甚至飞机从天上掉下来,也必须保证第二天的投标。” 竞标开始,主要竞争对手出8.2亿元,潍柴一把拍上了10个多亿。人们惊呼:天价! “现在看,太值了!”徐宏说,湘火炬给潍柴带来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值。更关键的是,潍柴由此构建起“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的动力总成系统,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凭此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占据国内99%的市场份额,成功阻击了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