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星:中国车联网10年,驱动汽车行业“第二引擎”(3)
时间:2019-06-22 23: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华瑾:首先是用户规模,我说的是活跃用户,现在200万的量级应该说在中国市场上没有可比拟的公司。而且我们的活跃用户数量随着母公司的发展累积得很快,从0到100万用了七年,从100万到200万只用了两年。 在巨大的用户基数上,我们可以做深度的数据挖掘,从而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为了车联网的顺畅推进,我们在2018年8月开了新闻发布会,第一次推出了流量终身免费的改革,一年送24G流量。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我们发现出厂的时候给用户配了一定的流量,用完了客户很少单独为车买流量,然后你的车联网服务都让位给了手机。所以我们觉得提高客户活跃度和黏性的最佳切入点在流量上。 在客户使用足够多的基础上,我们就能产生有价值的数据了。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中,70%的流量用途很简单,就去了三个地方,第一是导航,第二是音乐,第三是电台。其他花里胡哨的功能,开车的时候几乎使用率为零。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几个刚需上做精做细。 南方周末:现在所有车企都在做车联网革新,会不会担心被超越? 华瑾:我们有技术先发优势。前期积累的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流量包没有加载在车上?为什么这辆车的WIFI热点又不能用了?为什么某一次的OTA没有成功?一辆车的车联网技术非常复杂。我们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毕竟在国内市场深耕10年才摸索到现在的程度。 还有就是规模优势。我们有最大的客户体量,又是极其开放的,愿意把更多合作方纳入进来。有这种优势,跟第三方接洽就更有吸引力。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汽车领域以后的竞争格局会是怎样的? 华瑾:现在整个大势是非常明确的,但很难预测竞争格局。有一个方向我们都看明白了,就是人类急切需要把自己从交通拥堵中解救出来。 但是解救方法是什么?无人驾驶?封闭式道路的公共交通?还是低空飞行器?路径不清楚,但目的很清楚,人的一天不可能永远花好几个小时在路上,我有一个同事在上海每天通勤甚至要5个小时。 如果解决方案是大型的封闭交通,你可以选择这段时间去健身房跑步、冲个澡,再来上班;如果是自动驾驶,你也许可以躺在床上,早上五点闹钟响了,挪个地方继续睡,车帮你开到公司;或者低空飞行器,2小时的路15分钟就到了。关于这些方式,大家都在探索,没有人知道答案。 譬如之前的智能手机领域、照相机领域,人们也都看清楚了大势,但是企业的选择会有生死存亡的影响,就像诺基亚和柯达,都看到了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大势,但是可能在关键环节做出了错误决策。 南方周末:这才是目前对每个企业真正的挑战所在。 华瑾:对,我们要慢慢摸索,并快速调头。“灯塔效应”在有些场景下是优势,但在创新探索中,这未必是一个褒义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