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资质审批管理遭质疑 车企表态不排除行政诉讼有关部门丨汽车预言家(3)
时间:2019-06-20 02: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去中介化,职能转变,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这是管理条例给出的新规范。“新形势下,国家管理部门对审批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造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出现,不排除收紧为理由停止这些企业的资质审批。” “分水岭”的等待“没有发改委的资质审核通过,在工信部就无法完成产品备案,无法取得这两个资质,意味着无法上市销售。”某新能源车企高层表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晚一天拿到生产资质,就意味着企业财务、人力、精力以及投资商的信心被拖延一天。 事实上,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需求最为迫切的除了企业自身还有地方政府。15家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中,除去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国有集团外,新出现的10余家企业背后大多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一些获得资质的新能源车企股东里虽然没有地方政府直接注资企业,但早已和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同盟”。 如云度汽车,股东里不仅有福建汽车工业集团,还有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背后是福建莆田市。江苏敏安汽车的股东里有江苏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背后是江苏淮安市。陆地方舟早在2010年便与佛山市高明区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当地建设总投资25亿元产能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甚至于2015年佛山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陆地方舟项目工作会议,市领导明确表示,各方都要以“资质通过、项目建成”作为共同目标。 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给予厚望,要钱给钱,要地给地,甚至不乏“先生孩子后结婚”,不等发改委核准就已经匆匆上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摊子已经铺开,几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质下不来,企业地方都着急。没办法,汽车制造生产的魅力太大了。无限期的拖延,耗费的是所有人的精力,不排除引发由融资等方面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该新能源车企高层表示。 然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对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的调查,彻底将收紧的资质变得遥遥无期。 消息人士指出,一方面《管理条例》规定去中介化以及企业投资为主体,让目前资质审批流程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而一旦调整意味着过去审批流程将彻底颠覆,因此只能暂停审批。例如目前工信部规定的汽车生产准入检验,就交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这一机构检测,属于管理条例中规定去中介化。 基于此,目前已经拿到资质的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除了5家拿到生产与销售目录的企业外其它10家企业也面临着二次审批困难的问题。 根据发改委规定,通过审核的车企两年内必须开工建设,有效期届满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请,否则核准文件自动失效。另外,发改委在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文件中也指出:新建企业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请,审查通过可以延长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过3年。 这意味着,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车企,不仅要在2年内动工建厂,还要在3年里实现规划目标。“获得发改委的批复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只有进入到工信部的产品公告中,才意味着正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企业人士表示。 “目前资质审核已经暂停,通过资质审核但未进入生产与销售目录的企业正寻求新的出路”上述人士表示,已经有传言相关部门内部同意转让消化资质,将来生产资质会成为众多新兴造车企业追逐的热点。 相比蔚来汽车等一开始就对发改委新能源资质不抱期望、早作打算的企业,这批依照此前资质审批要求投入发展的企业对于未来十分渺茫,甚至有企业表示:“不排除对审批相关单位作出行政诉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