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企业面临“电池危机”(2)
时间:2020-08-23 02: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据了解,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约占新能源汽车50%成本。因此如何扶持国内优势电池企业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权问题,也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控制。 《规范条件》对已经进入目录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其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通行证,日后,这一标准也是车企选择供应商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认为,这可以降低电池企业的推广成本,同时企业也会为了满足规范条件不断改进自身技术水平,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是利好。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电池品牌如想进入目录,既要满足产品技术指标,还要满足在中国建合资工厂等要求。但这将涉及大量的审批工作,周期较长。整车企业考虑到推出产品的节奏将受影响,将可能降低对外资动力电池的需求。因此,新国标有利于国内电池企业的发展。 但是,上面提到,产品的切换需要时间,产能的提升也需要时间,因此政策的出台需要留出缓冲期,支持国内电池行业的发展更是要循序渐进。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已经形成了中、韩、日三国鼎立的竞争格局,三个国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不过中国电池生产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日韩,真正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只有比亚迪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已经可与外资巨头比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特别是外资电池企业进入目录,国产电池也依然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核心技术和资金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反之,那些生产能力差,产品质量低的小企业也可能被兼并重组,或者被淘汰。 影响3 财政部从严管理电池防骗补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骗补的新闻层出不穷。5月28日,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称,已经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 其中核查内容及方式中提到,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续航里程、电池型号、电池组容量等关键指标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信息的一致性进行了核查。 据了解,新能源生产企业骗补手段之一就是一块电池匹配多个车型,原因在于车辆和电池并没有一对一的明确信息。而正在修订中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电池企业应当建立从原材料、部件到成品出厂完整的检验和可追溯体系,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生产管理,建立生产管理数据库。 数字显示,2015年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用于补贴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就已经高达上百亿元、预计2016年补贴资金将达到千亿级规模。因此如何让这些补贴落到实处,真正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用,就需要严格的标准来进行规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闫欣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