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卫星导航产业蓝海前景几何?
时间:2020-06-23 19: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如果算上北斗试验导航卫星,这颗星则是第59颗北斗卫星。 对于北斗三号来说,此次发射是收官之作;但对于中国的卫星导航产业来说,却是迈向全球的第一步。 从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到2020年完成北斗三号的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历时26年时间才得以全部完成。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三步走”的方式实现从中国到亚太,再到服务全球的过程,此次组网完成后将带动“北斗+”各细分行业快速发展,如精准农业、智慧城市、高精度测绘以及车联网等。 “三步走”计划: 耗时26年,北斗系统从中国走向全球 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始于1994年,当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直至2000年10月和12月,长三甲火箭成功发射第1、第2颗北斗一号卫星,首次实现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 其后在2004年,我国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通过长达8年的时间将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将服务范围从中国扩大至亚太区用户。 2009年,我国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共有30颗卫星,包括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前还发射了5颗试验卫星进行技术验证。从2017年11月至今,长三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24颗中圆地球轨道北斗三号卫星;长三乙火箭发射了2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北斗三号卫星。 至此,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可向海外用户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千寻位置是国内一家提供精准位置服务的初创企业,公司CEO陈金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卫星发射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从一个区域性的服务供应系统,变成能够在全球范围里面提供服务的系统,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其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从产业角度来讲,这个改变是全产业链受益的,尤其像芯片和终端产业。”陈金培指出,过去厂商对使用北斗系统的最大顾虑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的厂商集成了北斗的能力,但在全球某些范围内无法使用北斗的服务,使得中国厂商的产品服务和能力被降级;二是海外厂商在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第一首选不会考虑北斗,除非是要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海外厂商往往需要两套技术方案。 他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变成全球性系统后,对于像手机、无人机、汽车这样的终端产品来说,其在全球的使用体验和稳定性都将会有大幅提高。 卫星导航从军用到军民融合 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全球最早卫星导航系统,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至1964年期间美国海军和空军提出的Timation计划和612B计划。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这两大方案合二为一,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经过20年的持续投入后,最终建成如今的GPS。 其后俄罗斯、中国和欧洲相继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共同构成如今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虽然卫星导航系统最初是为军事服务,但随着技术体系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卫星导航开始转向民用领域,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中。1996年,美国通信委员会颁布命令,要求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手机必须具备定位追踪技术,GPS的民用市场规模开始腾飞。 根据美国RTI研究院发布的《GPS经济效益报告》(《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GPS累计创造商用价值达1.4万亿美元,而且90%的经济效益是在2010年后创造的。 该报告指出,GPS在电信、车辆信息系统、位置服务、测绘、油气、电力、矿业农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电信、车辆信息系统、位置服务的效益最为明显,占比分别为51%、24%、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