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糖丸”到AI诊疗 看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如何做到“生命至上”(4)
时间:2020-05-25 00: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科幻小说插图 在非典发生初期,我们公共卫生体系没能及时回应、处理种种传闻、突发问题,权威信息源出现真空,加剧了恐慌心理的传播。 但经历非典初期的迷茫后,我们迅速从打击中回过神来,立刻组织起强有力的“反攻”。 发热门诊、传染病医院、小汤山医院,一座座硬件设施拔地而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项项政策接连推出,中国迅速占领抗疫“制高点”。 △整修一新的小汤山医院 而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决胜时期,信息技术正成为新的抗疫“撒手锏”。 在拥有 9 万多名科技从业人员的中关村软件园,安全复工无疑是园区面临的一次重大考验。这座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应用前沿,同样在用科技手段,践行着科学防疫的关键策略。 AR 眼镜,1 秒识别入园车辆 在软件园区二期的岗哨,安保人员的“眼镜”有些特殊。 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副 AR (增强现实技术)眼镜。安保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盯着汽车看,AR眼镜便会智能识别、抓取汽车信息,无论白天黑夜,只需1秒就可判断车辆是否符合防疫要求。 大数据技术,严控楼宇出入口。 如何在避免交叉感染的情况下提高入楼效率? 如何实时监测人员健康状况及企业复工人流,科学统筹防控资源调配? 疫情期间,中关村一项项“云端”高科技防疫措施火线上场,得益于智慧园区建设、大数据平台全局洞察和精准分析能力应用,所有进入办公楼宇的员工都需要扫码进入“疫情防控系统”,如果监测体温在 37.3° 以上,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所有扫码数据即时同步至大数据平台,入园人数、人流情况、员工健康状况等一目了然。这背后,是大数据及AI技术的完美结合。 视角拉远,2012起,我国AI领域投资金额不断上升,AI医疗公司投融资情况逐步改善。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基建,投资比重连年上涨。 △数据来源:根据各地方政府网站整理 预计2020年,全国仅5G新基建投资就有2467亿元,将带动约4840亿元的直接产出,带动1.2万亿的间接产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