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电动汽车企业吗?|评论
时间:2019-06-01 08: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中国早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2018年3月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介绍,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产销第一。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总量超过180万辆。 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以及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等利好消息,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打一针“强心剂”。 同时,汽车圈的代表们也提出了种种思考:当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电池回收、充电不便、政策跟不上等诸多难题: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80万辆,但动力电池的回收仍不成熟;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规模将达500万辆,但目前公众充电桩才建成70万个,个人充电桩面临电容不足、难以进社区等问题……
上有忧国忧民的代表们共商国是,下有良莠不齐的造车选手人喧马嘶 据麦肯锡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已经有200家,他们的背后是一大批亿万富翁。百花齐放的竞争中不乏浑水摸鱼者,PPT造车、甚至连PPT都懒得写、光靠“脱口秀”就赢得资本青睐的选手不在少数。 相信有不少人还依稀记得2012年O2O领域的一夜爆红,而后更迅速的倒下。无数有志之士就在“即便只占1%甚至0.1%的市场份额都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巨大诱惑下,纷纷被资本裹挟,踏入这片巨大魅惑的战场。随即,眼见无数小公司,甚至名震江湖的互联网大佬,从纵横捭阖到黯然退出。时至今日,“泡沫”仍然是O2O领域无法摆脱的标签。
我们不愿意看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上演这样的剧情。好在有头脑清醒的人,时刻不忘记这个时代曾经带给过人们的阵痛。 融资超过50亿元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担心:“到2020年,(新造车公司)也许只剩下两、三家,我们要成为少数几家还留在牌桌上的公司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殷承良在观察:“该产业(新能源汽车行业)有许多参与者,当中一些只是投机者。政府必须提高门槛。向一些低技术项目投资是不理智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在质疑:“我们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应该允许任何人进入吗?” 北京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永认为:“获得许可的速度让人有点担心。许多公司已经在建设制造设施,但是它们被挡在门外,因为无法获得许可。这是一个大问题。” 大洗牌后最多留下10家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电动汽车制造刚起步,我国正在试图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董扬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考虑限制创业型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数量,最多10家。该数据不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譬如上海汽车集团、比亚迪。 因此,2018年或将成为互联网造车企业的“清场年”。这一年中有人将一路凯歌高唱、昂首前行,有人会自乱阵脚,甚至直接出局。
2017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文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其中列出了17项技术,涉及控制系统,汽车性能、稳定性、追踪关键组件的信息系统以及电池循环利用技术。凡是准备销售电动汽车的公司必须达标,目的是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车制造协会资深高管说,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淘汰弱者,中国约90%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可能会失败。
自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申请电动车资质,便成为造车新势力圆梦的特别通道。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5家企业摘得资质。不过从2017年6月至今,再也没有任何新的资质申请获得发改委的批复,并且电动车资质的大门至今还没有再度放开的迹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