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和平“离婚”(2)
时间:2020-04-28 08: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说是中欧地区议会民主的灯塔。继承了奥匈帝国工业遗产的捷克斯洛伐克,在当时能够跻身于世界十大工业国之林。 然而,其境内数量庞大的日耳曼人成为了一个定时炸弹。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第一大民族是捷克族,日耳曼人(自称波西米亚日耳曼人)第二多,斯洛伐克人只能排在第三。 在纳粹党掌控德国前,日耳曼人尽管也有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还在一次示威活动中被捷克斯洛伐克警察开枪打死了数十人,却始终愿意遵循马萨里克定下的议会游戏规则。温和派的日耳曼人社民主义政党,一直承认自己是捷克斯洛伐克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多次参与政府组阁。 捷克斯洛伐克的国运,在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日渐被纳粹意识形态激化;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政党,受到了希特勒的资助。 捷克首位民选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Vaclav Havel)为警察暴行中的受害者献花 中东欧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政治气氛急速恶化,最终在1938年英法默许的情况下,苏台德地区被希特勒单方面兼并。马萨里克所设想的一个多元稳定的议会制国家,沦为大国游戏的牺牲品。 也正是被西方国家出卖的这一幕,让捷克斯洛伐克人记住了深刻的一课:千万不要向任何国际势力一面倒地支持或者反对,凡事要留有一手;所有事情都要冷静解决,不能反应过激,不要轻易激起民粹。 相比起波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概,捷克斯洛伐克人更加倾向于“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态度。 二战末年,分别在华沙和布拉格发生的针对纳粹德国的起义,效果就很不一样:华沙起义导致了整个城市被德军炮火摧毁,而在目睹了德军撤退后才起义的布拉格,却保住了大部分的老城区。 1989年11月17日,布拉格出现超过十万人的游行活动 冷静理性解决问题——中东欧弱小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处世之道,也为日后捷克斯洛伐克“天鹅绒革命”,乃至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和平分家的方式,埋下了伏笔。 最冷静的离婚仪式:再见亦友人 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展开大规模的清洗日耳曼人行动,把原先生活在其境内数个世纪的日耳曼人赶到德国境内。 二战后,东欧各国暴力驱逐日耳曼人,无疑又是一幕幕人间悲剧的上演。然而,这些国家在经过剧烈的民族成分变化之后,国家的主要威胁和地缘政治压力却发生了变化。 柏林再也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胁,匈牙利也放弃了对斯洛伐克的虎视眈眈;相反,经过了冷战几十年的见证,它们发现莫斯科对它们的伤害也许更大。原本让捷克和斯洛伐克报团取暖的地缘政治压力已经消失。冷战结束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开始浮现。 1968年8月21日,为了实行统一的 “苏联体制”,苏联军队与其华沙条约盟友侵入捷克斯洛伐克 然而,导致两国干脆利落分手的,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1992年举行的全国大选里,捷克人把右翼市场自由主义者克劳斯送进了总理府,而斯洛伐克人则选择了左翼的梅洽尔。 作为强势民族的代表,克劳斯试图以中央政府的姿态把市场自由主义政策强加在斯洛伐克身上,遭到了后者的反对。 在经过了多轮激烈的谈判后,克劳斯和梅洽尔决定,在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彻底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有南斯拉夫解体战争为前车之鉴,克劳斯和梅洽尔决定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公投,以防激起任何民粹浪潮,而在没有任何民主程序的情况下,各自宣布“离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