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多措并举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2)
时间:2020-04-07 15: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正是在此基础上,疫情成为压倒已经脆弱不堪的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那根“稻草”。这也就是为什么疫情会重创世界经济。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关键是世界各国能否继续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令人担忧的是,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更为短视、自利的非理性时代。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于世界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如下: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疫情的扩散与防控情况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变化对世界经济走势做出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全球疫情在第二季度得到基本控制,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维持在1%至2%之间;二是,全球疫情持续至第三季度,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有可能在1%以下甚至为负增长;三是,全球疫情继续拖延下去,甚至长时期存在,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指出,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过是冰山一角,这种病毒大概要与人类同行许久。如果情况属实,由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时间不会短,两三年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从世界经济的宏观视角来看,无论疫情持续多久、世界经济增速如何,疫情过后的全球经济贸易规则重塑将继续进行。同时,全球宏观经济协调将会有所加强,但一定会矛盾重重,难度加大。在货币领域,主要国家间分歧增大,协调难度增加;在贸易领域,全球规则的重塑将加剧,全球化继续分裂。 第三,从世界经济的微观角度看,疫情将加剧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出于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平衡的考虑,企业之间的退单潮在全球范围内将大规模出现。一旦疫情缓解或消失,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必将开启,这对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有利,但需要关注的是,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脆弱性,因此跨国公司重构产业链的过程中会比以前更加关注安全因素,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因素,以及大国关系在内的政治因素等。 第四,全球央行超级量化宽松的后果将极大地影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体系”的稳定,全球资产将重新定价,黄金等贵重金属与大宗商品价格将再度走高且价格剧烈波动。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体系重建在短期内无法进行,也难以出现可以替代美元的关键货币。因此货币金融合作的区域化进程将会加快。 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歼灭战”转向“持久战”,不可低估无症状感染的潜在危险,输入性防控有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从战“疫”转向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未来宏观政策的核心应放在稳定就业和全面支持中小企业;三是经济、社会体制应该更加柔性化、弹性化,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应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等;四是增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进一步增进相互信任,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同时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面对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的局面,首先需要明确,倘若全球经济果真陷入衰退,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需要高度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如何稳外贸、稳外资?二是如何下大力气稳定就业? 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也是产业链中最易断裂的领域,疫情持续时间越久,对我国产业发展越不利。一旦疫情持续时间过长,产业链出现中断,未来必将开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在跨国公司重构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还要考量东道国的营商环境、大国关系、地缘政治风险等。在当前严峻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虽然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但是一旦出现部分产业链“脱钩”,也势必会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直接影响就业、外贸和进出口。鉴于上述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建议近期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稳定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加大电子、汽车等外向型产业恢复生产的力度。探索如何在抗“疫”过程中确保物流、人流等不中断、促进外向型企业持续生产,是下一步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比如中日韩自贸区协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以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加工制造能力,确保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