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牛市”套牢谁?(3)
时间:2020-04-01 15: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欧美国家对口罩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随时可能迎来新的高峰。3月30日,奥地利要求民众到超市购物时戴口罩,成为首个要求民众戴口罩的欧洲国家。这一变化显示,欧洲国家可能改变此前对待口罩的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发布了《国家新冠响应:重新开放的路线图》,罕见地提出了鼓励公众戴口罩,“为了降低第一阶段的风险,应鼓励所有人(包括无症状的人)在公共场合佩戴非医用织物口罩。” 中国石化表示,现在国内口罩产能过剩问题不需要过度担忧,随着海外需求放大,而中国国内资源供给增加,国内口罩和熔喷布资源可能将反向输往海外。这一变化,将支撑国内口罩和熔喷布市场的坚挺。 名企蜂拥而至,行业不会回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判断,10月后可能会新的疫情高峰,不确定的局势让口罩的未来需求变得飘忽不定。 定与不定之间,很多转产口罩的知名企业有了长期的口罩产销计划。 比亚迪已从3月15日起提供1500万只口罩投放深圳市场,格力官方商城在3月9日上线了自主生产的口罩。 截至3月12日,比亚迪口罩日产量达到500万只,生产线依然以每天6至8条的速度扩张。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明确将拿出10亿开拓医疗设备,到3月底,格力口罩日产量达100万只。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亿欧表示,通用五菱计划长期开展口罩的生产业务,“我们是联动公司工会旗下子公司广西宝菱康科技有限公司来生产(口罩)的,公司也会有相关方面的业务。” 长远来看,疫情平复口罩需求回落,这些产能规模更大的大企业相比产能分散的中小企业更有竞争力,“他们的供应链能力、品牌效应和市场渠道都更有优势。”一家河南口罩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并不乐观。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口罩和呼吸防护相关企业超5.3万家,2020年2月以来新增超1.2万家,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速高达1616%。 2019年,4.1万家口罩和呼吸防护相关企业“只”生产了50亿只口罩,不仅产能极其分散,由于渠道环节复杂,利润也极其低微,“每只利润四五厘”。 而那些新投产口罩的名企动辄日产百万、数十万的产能,则足以重塑口罩行业原本小而散的局面。它们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材料技术、工业设计等能力,都可能为口罩行业带来更多升级。 中国口罩行业产出了全世界一半的口罩,但国内市场更为知名的品牌还是3M、霍尼韦尔等国际材料巨头,国产品牌绿盾、稳健无论在市场地位还是品牌上都无法与之匹敌。 3M作为一家多元化企业,开发了近七万种产品,从家庭用品到医疗产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而霍尼韦尔也涉足航空产品、汽车产品、工业自动化以及特殊材料等方向。 相比之下,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国中小口罩企业很难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许多人曾吐槽市场上的口罩存在憋气、不合脸型、样式单一等问题。3月25日,一则小米口罩专利获授权的消息受到关注,该专利能显著提升口罩气密性,改善舒适度。 不断扩张产品线的小米进军口罩行业,一点也不会让外界意外。但天眼查数据显示,该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5月22日,显然不是专为疫情而来。 尾声 当疫情狂风骤雨般席卷中国,口罩产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从800万的日产量扩容到了1.16亿,再度展现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完整产业链的巨大优势。 尽管国内与境外疫情变化的不确定性,给国内的口罩产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但越来越多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对疫情长期化的警告,则给了中国口罩产业宝贵的调整时间和空间。 已经在马力全开进行生产的企业,是否能抓住这样的时间与空间,最终平稳着陆?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企业想过,也没有人在意。 毕竟这是一个口罩的牛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