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CEO爆金句,中国模式让世界瞩目,汽车工业的未来在中国?
时间:2020-04-01 01: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最近,全球疫情愈演愈烈,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博士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抗“疫”经验。 迪斯认为,中国的应对措施非常果断,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又迅速复工复产,促进消费,整体非常成功,但是这在欧洲完全做不到。目前,大众中国工厂已经恢复生产,但欧洲工厂面临长期停工的风险,也迫使它们学习中国工厂的防疫措施。 换个角度来看,大众集团变革是必然,未来的核心必在中国。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众把德国、欧洲的技术、现成的产品以及管理方法带到中国,获得了可观的销量和利润。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群体、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已经是、将来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企业的技术、设计以及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中国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兴起的新兴技术,如电动化、车联网、自动驾驶等,引领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因此,中国市场对于大众汽车集团的未来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大众的未来将由中国市场决定。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大众要立足中国为中国创造,或者说立足中国为全世界进行创造。 如果说大众未来的核心在中国,其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疫情就好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表现,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模式更有益于现代企业的高效运营,符合时代的需要。 面对疫情,中国行动之快、力度之强,绝世罕见。而西方国家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各自为政,执行力严重不足,致使疫情肆虐。这背后也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模式的“碰撞”。 西方模式的本质是“私有化”,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道德体系,充分保护所谓的“个性自由、个体利益”,总之是“利益”决定一切。不同的是,“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 “中国模式”既否定了单一的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公平与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特别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政府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企业的高效运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为什么公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的高效运营至关重要呢?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全球竞争实力、经济繁荣及社会安定的基石。西方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启动早,曾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相对优势,一度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 然而,商业如水流,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在私有化的逻辑下,是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皆以能不能带来最大化利润为终极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特征,资本的逐利本性一再表明,没有明确的收益预期,不管这些项目是否利国利民,利益集团也绝不会“出手”。 在西方国家,公用事业的私有化,不但没有带来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反而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没人愿意为基础设施建设付出超前成本,致使美欧等西方国家现在的基础设施老旧不堪,更不利于现代企业的高效运营。 例如,美国上次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距今已过去半个世纪,而人口翻了一倍。如今,美国很多基础设施都比中国陈旧。 在中国,情况则大不一样,拥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 全面的公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混合所有制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政府、国有企业承担着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对随时发生的危机以及平衡市场的力量等功能,同时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举个例子,此前中国存在经常停电的现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很少发生了。而在相隔不远的印度,停电依然是“家常便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