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之城”武汉,期待全面按下重启键(2)
时间:2020-03-29 14: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随着全国范围内陆续复工,汽车产业所受影响仍在持续。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截至3月17日,全国汽车经销商综合复工效率为58%,而湖北省的复工效率仅为38%。 “湖北的乘用车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其中湖北的产量有80%以上在武汉。”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认为,“武汉的汽车产业停滞,对全国范围内的汽车产业链都有重大影响。” 尽管近几年,武汉的汽车产业已经处于去库存的状态,并未投入全部产能进行生产,“但长时间的停工,仍然会对企业本身和上下游产生较大压力。”叶学平补充说。 汉企制造业供应链危机与自救 时至今日,武汉仍保留着“制造之城”的厚重底色。这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不仅是中国四大车都之一,还拥有“中国光谷”、“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称号,既有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有芯片、激光、医药等高新制造业。 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成了武汉自救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武汉多家制造业企业承担起了重要的“救城”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自救。 作为扎根武汉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集团承担着全城多项基础能源供应。武汉疫情暴发至今,武钢集团多个下属公司几乎从未停工,持续为抗疫输送各种资源。 《中国新闻周刊》从武钢集团获悉,集团下属武钢有限气体公司,是武汉本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企业,疫情期间24小时生产,为全市一半以上的医院供应医用氧气,日供应量是平日的4倍。 此外,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武钢集团下属的武钢有限公司派出了130余人次支援建设,另一下属公司鄂城钢铁公司支援了500余吨钢材。在保障民生需要方面,武钢下属的供电部门和供水部门也在24小时运作,保障武汉城区水电供应。 “武钢在疫期提供的医疗、钢铁等资源,基本都是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无偿提供、无条件支援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武钢提供的各种资源救了很多人,若没有他们的生产供应,武汉的情况可能会更危险。” 国企之外,武汉制造业中的众多民营企业也在贡献力量。 武汉市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汇聚了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 而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正是武汉市除汽车之外的另外两大支柱性产业。疫情期间,这两大支柱性产业里,仍然有大量企业在通过各种方式维持运转,提供技术支持或供应生产,有的甚至实现了大规模的业务增长。 武汉本土的高新制造企业表现卓著。作为国内红外测温设备的领军企业之一,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全程产量激增,以每天1000套的生产速度,为武汉及全国供应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设备。 而在疫情发生之前,高德红外的测温设备一年销量才几百台,如今产销正呈现飞跃式增长。仅2月,高德红外生产的测温设备在国内的安装量已上万套, 3月初安装量近2万套,近期又接到了大量海外订单,已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此外,武汉本土的高新信息技术企业也为武汉实现信息化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有一张实时更新疫情防控动态的电子信息地图,全称为“基于时空大数据‘一张图’疫情监测防控系统”,是由武汉本土的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早在去年6月,这家公司就入选了工信部“小巨人”名单。 “自2月9日上线之后,系统已协助了包括湖北在内的10多个省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武大吉奥市场部部长周晓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张图”,地方防控指挥部能直观准确地掌握区域内的重点疫情指标,实现精准防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