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重组:供应链中断已超越中国(3)
时间:2020-03-15 18: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一个庞大且日趋富裕的消费市场,这说明了为何制造业投资不断流入中国,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尽管中国仅占全球家庭消费的10%,但在2010年至2016年间却是全球家庭消费增长38%的来源,这也促成了所谓“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现象。这将有助于保持至少很大部分生产线留在中国。 另外,目前的疫情也暴露了越南和泰国的许多制造业其实仰赖中国供应源的事实,这也是未来跨国企业在全球布局必须考虑的复杂性。另外,这些替代国家自身的架构是否健全?如果疫情在当地暴发(新加坡的经历显示,气候可能不是疫情扩散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它们的医疗系统是否有足够资源来应付?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Resilinc首席执行官瓦基尔表示,应对新冠病毒并没有理由使供应链大规模撤离中国,因为这将涉及知识、资本、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转移。即使是在中国的供应商,也可以依赖在亚洲多个国家(或地区)运营的许多次级供应商。将运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必须建立新的供应商关系,必须开发新的物流和运输线,以及必须遵守新的法规,这将增加更多的复杂性和挑战。 瓦基尔说,“开发新供应链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迁往新地点可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基础设施,而中国已经大规模支持了这一点。今天很难在他地复制中国制造业所做的一切。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成本也将成倍增加,这既包括用于转移或购买新制造设备的资本成本,也包括较高的人工成本,况且许多替代供应商在这一点上承担新制造业务的能力可能有限。” 在中国方面,商务部已经出台了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政策,并且重申全力执行《外商投资法》。最理想的状况是,即使有不少外国制造业蠢蠢欲动,但这会倒逼中国的产业转型。长期来讲,中国应该还是世界的制造大国,只是“世界工厂”的桂冠不应该是执着的重点,因为中国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成为世界的生产者或是原料国,而是成为世界的发明中心和创新产业重镇。 中国企业及商业组织可以积极参与各领域的供应链重组以及分散风险的讨论与规划,不必被动地把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视为一个损害中国利益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跨国企业也会面对类似的挑战,包括在中国境内如何在区域分配上规避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彻底平息、世界经济重回轨道之后,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先驱者和实践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