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销量连跌企业压力增大 新能源汽车渐入梦醒时分

生意社12月23日讯

  理想中的新能源汽车,本不该这样发展。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11月中国汽车工业产销数据。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万辆,同比下降43.7%,远高于我国车市的整体降幅。随着市场走势的连续下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虚火开始逐渐消退,市场销量的套路逐一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到了梦醒时分。

  市场销量源自“套路”

  近几年,我国似乎已经步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新能源汽车销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看起来都处于“一片繁华”的景象。然而,扒开“繁华”数据的背后,却发现“无尽心酸”。近日,上汽通用总经理王永清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掩盖了市场真实需求的真相,大部分销量流入出行公司等公共服务领域,面向私人消费市场的销量仅为十余万辆。前段时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有过相关表述,即私人市场的需求被整体销量掩饰。

  在国内汽车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背景下,众多车企纷纷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寻求销量突破。此前,包括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和小鹏、新特等造车新势力,已先后涉足租赁或网约车市场。

  “大家都在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其中有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改变带来的移动出行市场的刚需,但现阶段源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众多车企在出行领域四面出击,在试水的同时,也有些“情非得已”。

  在造车新势力企业中,虽尚未有详细数据显示流入出行领域的汽车数量,但小鹏汽车曾表示,7月底小鹏汽车旗下出行品牌“有朋出行”在广州市范围内的投放量预计在2000辆以上,而小鹏汽车前7个月的累计销量为1.1万辆。也就是说,其中有两成左右的车辆或投入到了自家出行平台上。

  一组来自威尔森汽车的数据显示了现阶段移动出行领域(包括出租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消纳作用,数据显示,前9个月,单位采购的纯电动车型数量为29.3万辆,高于同期私人市场的26.5万辆。“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速,单位采购都高于私人消费。”威尔森汽车一位分析师称。

  不单是在出行领域布局,新能源车企也会推出针对网约车或是出租公司的特有车型,例如北汽新能源的EU换电车型和广汽新能源的Aion S 410km续驶里程版本车型。不过,在包括出租车在内的公共交通领域,不同地区对于本地公共交通电动化的政策各不相同,也对不同车企的车型准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记者向国内部分新能源车企了解情况时,包括江淮、比亚迪在内的多位车企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各地政策指向性强,往往令他们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汽车市场走势尚未好转,共享出行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最新统计的交强险数据来看,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险量为71.3万辆。其中,有37.1万辆上险量的所有权为“个人”,占总量的52%;13.5万辆上险量的所有权为“单位”,占比19%;另有20.7万辆的上险量所有权为“未知”,占比29%。由此可见,随着共享市场的进一步趋于饱和,单纯依靠共享出行市场消化产能将变得越来越难。

  企业压力逐渐凸显

  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政策拟定的2021~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4%、16%、18%。而此前2018~2020年新能源车双积分比例为8%、10%、12%,积分比例按照每年2%的比例进行调整提升。

  对比根据2017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情况,130家车企中,共有56家车企油耗积分不达标;2018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共有75家车企积分未达标;相比去年,今年的积分压力更胜往年。

  国内燃油车的生产数量开始受到“负积分”的限制,生产燃油车的车企不得不做出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调整。原先国内的主流车企如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和中国长安等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受阻,处在负分领域,需要向“正积分”的企业购买积分。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抢占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此进入”井喷”增长阶段。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增长,能否有效应对未来的市场,实现真正的产销双增?对于一些发展较早,并已经占据相当可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市场“头部”企业来说,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对其来说可能将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但是对一些起步较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来说,这带来的压力显然大于机遇,尤其是在出行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压力更加凸显。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