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买买买如何解决消费隐忧? 网络打假:多管齐下组队“找茬”

  买买买 如何解决消费隐忧?

  网络打假 多管齐下组队“找茬”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购狂欢正在进行。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上许多店家打出“正品”旗号吸引消费者,然而也正是这句“正品”,暴露了电商行业的软肋——假货。

  电商行业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假货问题却令消费者头疼不已。如今,成熟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投身打假事业,而在某些新兴平台,假货仍在野蛮生长。

  “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在最近三年的全国两会上,“假货”问题一再受到关注,而“社会共治”似乎是未来打假的出路。“当电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平台对于商家的选择会越来越严格,对于售假的打击力度也会加大。这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电商发展的趋势。”业内人士评价说。

  现状

  假货滋扰 网购纠纷居高不下

  2015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显示,网络购物环境不容乐观,网购正品率不足六成。

  2016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各地工商部门2015年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情况分析,在服务类投诉中,网购排名第一。从投诉问题看,网络购物商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等问题比较突出。

  今年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近半的消费投诉是关于网购的,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126.2%,投诉问题主要为: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

  业内人士分析,售假利润大、售假成本低、监管难度大、消费者知假买假、维权成本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电商平台假货泛滥。

  从法院的收结案情况看,这些年,网购纠纷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在2014年之后,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对“知假买假”的支持,以及新消法三倍赔偿、《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的激励,起诉到法院的网购纠纷一度出现“井喷”式增长。仅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为例,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正式实施后的一年里,消费者维权案件较上一年度增长了近10.3倍。维权内容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服装、鞋帽、背提包、家具、家电等等。其中,涉及食品维权的较多,约占消费维权合同纠纷案件总量的七到八成。

  应对

  职业打假人倒逼商家改进

  在网购维权领域,有一个跟“打假”有关的职业群体一直饱受争议——职业打假人。他们擅长打维权官司,先“买假”,再向商家索赔。随着网购渠道在商品零售市场中越来越重要,职业打假人的打假阵地也逐渐从商场、超市、药店等实体店转移到购物网站上。

  有人支持他们,因为普通消费者即便买到了问题商品也大多没经验、没精力去维权;但有些商家对他们恨之入骨,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消费者,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找茬”专业户,甚至变相敲诈勒索,很多网店不堪其扰,将他们冠以“职业索赔人”的称呼。

  “到法院来诉讼的原告绝大多数是职业维权人。”朝阳法院民二庭副庭长赵鑫对此深有体会,“现在的诉讼越来越精准、专业”,他们喜欢盯着普通消费者往往注意不到的问题,比如配料含量标注是否属实、进口产品有没有标注中文标签、食品里有没有非法添加、有没有标注不适宜人群等等,“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年他们的打假确实倒逼商家在改进。”赵鑫明显感觉到,近些年商家们在商品标注上越来越规范。在进口商品时,他们也更加注意核查相关手续是否齐备。但出于顺利获赔的目的,职业维权人更偏爱正规企业,反而对于更易滋生“山寨”货的小作坊关注较少。

  职业打假门槛低,人员良莠不齐,这几年也确实出现过不少职业打假人因敲诈勒索被处理的案例。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关于职业打假人的风向标也发生了变化,牟利性打假行为逐渐被限制。在很多判决中,除非是真正关乎食品安全的问题,一般的“瑕疵”性问题,职业打假人除了可以退货外,很难再获得赔偿。

  互联网法院专审网购纠纷

  随着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活跃,法院也在探索新型网络空间治理和专业化纠纷解决模式。

  2017年8月18日,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成立,这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一大制度创新。遵循着“网上案件网上审”的原则,网购消费者权益纠纷成为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主要纠纷类型之一。2018年9月9日,备受关注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