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寡占时代”
时间:2019-11-10 17: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与以前多数品牌“来了都有饭吃”的躺赢状态不同,中国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分法在近三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行业集中度这项指标的持续走高得以窥见。 近日,麦肯锡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三年前(201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头部品牌(9个)集中度为48%,此后便以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速度,到2019年1-5月达到54%。中国自主品牌的集中度变化则更加明显,自主品牌的头部品牌(8个)市场集中度在2016年为64%,而到了2019年前5月,这一数据变为79%,短短三年内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根据经济学对行业集中度的划分,当市场中前8个最大参与者的市场占有率高于40%时,即为寡占型行业,而当市场前八位参与者的市场份额占比高于70%时,则为高寡占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毫无疑问的是“寡占型市场”,而自主品牌则在2018年越过了高寡占型的分割线,头部集中越来越强烈。 从产业层面看,市场集中度高不是坏事,因为行业集中度越高,往往意味着龙头企业的实力越强,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也随之提升。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提升产业集中度一直是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倡导的方向。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却是灭顶之灾。在寡占型行业中,由于被寡头企业占据主要份额,中小型企业的新进入机会不多,且“尾部”的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持续挤压,将产生较高的淘汰率。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有34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上牌量)已经不足千辆。 “中国汽车市场已初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接下来将正式进入淘汰赛。”对于持续走高的行业集中度,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管鸣宇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经出现明显迹象,多家企业因销量下滑或资金问题出现停产及裁员的现象。不过与此同时,一些新造车企业仍在逆势进入,他们期待用独特的商业模式,在汽车行业转型的时候分得一杯羹。但对这些新加入者来说,机会并不多。 接近90%集中度目标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了从2010年至2019年9月的乘用车前五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简称CR5)。整体来看,汽车行业集中度在过去十年走过了一条颇为曲折的路线。 从2010年到2014年,乘用车行业集中度为整体走高状态,CR5从 31.25%上升到 2014年的37.06%,这表示行业头部企业增长迅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的2012年出现了一个异常高点,当年的前五名行业集中度达到40.11%,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对于这一高点的形成,业内认为除了头部企业的高速增长,当时日系车企因遭遇“钓鱼岛”事件而销量大幅下滑,日系销量转移至其他几个头部企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2012年三大日系车企在华销量首次出现集体负增长,而德系、美系等车企则出现销量大幅上涨,造成头部企业的销量占有率近一步提升。在2012年的销量前五名中,东风日产悄然消失。不过在2012年-2014年的三年时间中,乘用车市场仍为合资品牌的天下,销量前十名的车企有8个为合资车企,自主车企中仅有奇瑞汽车和比亚迪入榜。 但2014年-2016年,乘用车行业集中度却开始连续下滑,CR5从2014年的37.06%下滑到2016年的35.83%。总体下滑的幅度不算太大,但反映出当时市场正在被分散。彼时汽车市场的新情况是,随着SUV市场开始走热,许多中小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迅速推出选择丰富、性价比高的SUV车型,对头部车企的销量进行了分流。而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实行,使得自主品牌成为了政策的最大获益者,并刺激了多个品牌的销量提升。 在这个阶段,SUV市场造就了多个“新星”,如凭GS4大卖的广汽传祺、借T600红极一时的众泰汽车、用RX5杀出的上汽乘用车等。而此前在乘用车领域曾经籍籍无名的长安汽车,也在2014年出现销量大增,超越东风日产跻身销量排行第六名。但这个时候,头部企业如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它们的销量却只是“微增”而已。 而随着SUV消费热潮退去,加上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持续提升,此前凭借SUV迅速起飞的多家企业集体出现增长乏力。另外,在购置税减半政策提前预支了消费的情况下,中国车市的消费意愿进一步降低,这对于弱势品牌而言是一次大的冲击。从数据上来看,自2016年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行业集中度再次开始回升,到2018年达到39.95%,几乎达到2012年曾出现的最高水平。这一次,受到冲击的包括美系车、韩系车、法系车等以往的强势合资品牌,一些弱势的小品牌更是直接面临倒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