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救救不被冬天眷顾的南方人吧(2)

  根据诸多学者的共识,“秦岭-淮河”不只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能源奇缺背景下,只能让最有需要的人“先暖和起来”。于是,这条线也成为改变南方人和北方人命运的分界线——北边的城市集中供暖,南边的城市只能望而兴叹。

  这种“一刀切”式的划分标准,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确实不够“科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样位于河南的信阳和驻马店两座城市。

  南北供暖分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河南恰好被一分为二。信阳和驻马店相隔仅100多公里,冬季气温相差无几,无奈一个靠南、一个靠北,当驻马店的小明在温暖的房间里感受“岁月静好”,信阳的小王只能缩成一团抱紧自己,不平衡的感觉可想而知。

  不过,其实,北方人真正享受这种“好日子”的历史也不算太长。

  1958年,我国第一条供热管道开建,给长安街沿线供暖的管道则要到第二年才开始动工。有统计显示,1978年,全国集中供暖普及率还仅为1%,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暖气才开始在北方地区加速普及。而据《北京日报》报道,2015年12月底,北京胡同居民才彻底告别烧煤取暖。

  随着经济发展,南方供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今年2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时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就此公开谈到:“中国的采暖不是以温度来决定的,而是以区域来决定的,黄河以南现在还没有规定的采暖。”而从在南方工作的经验来看,南方部分省市的冬天,不比北方像黑龙江之类的地方好过。

  他认为,从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要求来看,这个潜力还是巨大的。

  供暖没问题,问题是要不要集中供暖?

  如果说,南方要不要供暖已毫无疑问,那要不要集中供暖,却一直存在不少争议。

  2013年初,中国遭遇近30年里最冷的冬天。其时,《新京报》报道透露, 国家发改委已组建南方冬季采暖课题组,“课题还处于调研阶段,在探讨一些可行的路径”。不过,几年过去,似乎并未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反对集中供暖的理由,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是客观因素。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城镇居民居住较为分散,且几乎没有集中供暖基础设施,长途管道输送、城市管网改造成本极大。此外,南方建筑特点也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

  其次是使用效率。南方冬季很少像北方一样出现持续性低温,每年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有媒体称,合肥两个暖气管道进入已10年左右的小区,仍有约30%的业主没有开通暖气。

  再次是环保考虑。此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研究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SO2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约30%。如果集中供暖范围进一步扩大,空气质量扛得住吗?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能源紧缺

  时至今日,我国集中供暖仍主要依靠煤炭。随着取暖季到来,相关部委已明确:

  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原则,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这也被认为是对近年迅速推进的“煤改气”纠偏之举。

  根据相关部署,到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要分别达到60%与40%以上,而在2016年基准年,这一比例尚不足20%。

  不少人应该还记得,2017年底,受“煤改气”影响,山东、河北等地遭遇“气荒”,不仅普通民众饱受停暖之苦,连医院、学校等也不得不公开“求援”。

  实际上,早在2012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就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然对能源消耗是个巨大威胁。

  2015年,住建部更官方回应,提倡“南方地区”采用分散、局部供热方式,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

  所以,还在翘首以盼南方集中供暖的各位都散了吧。无论如何,好消息是,今年大概率是个暖冬,应该没有那么难熬吧。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