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化:解决出行和节能双需求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9-11-07 00: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汽车工业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伴随着科技的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汽车工业正在掀起一场汽车电动化、汽车智能化、汽车共享化的新技术革命。 其中,在大量的闲置汽车资源被浪费、路面上流通的私家车过多导致交通陷入拥堵、汽车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运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汽车共享化开始探头发展,并逐渐成为解决出行和节能双需求的有效途径。 共享模式不断更迭 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加入汽车共享化浪潮,并向汽车服务商转变,汽车共享服务也随之向着便捷化、灵活化及精准化方向升级发展,汽车“共享化”也在不断被定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与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不同,汽车共享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生态。这种新生态表现为在当前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了汽车可以充分地整合资源。” 曾经最早出现的共享汽车就是传统的经营性出租车,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催动下,共享汽车衍生了多种业务模式,包括顺风车、网约车、分时租赁、P2P租车等不同种类的汽车共享模式。每种模式相互交叉,满足不同种类的用车需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曾研究指出,在多种共享出行模式的推动下,截至2017年底,汽车共享出行覆盖了全国35%的人口,其渗透率达到了15%。在不同汽车共享出行模式中,顺风车和快车成为发展最快的共享出行模式。数据显示,2015年顺风车的渗透率为0.14%,2017年顺风车的渗透率增长了近12倍到1.78%;快车的渗透率在2015年为0.25%,2017年增长了近6.5倍到1.87%,相较而言,专车和分时租赁的渗透率增速较小。 此外,在共享经济的刺激下,网约车市场也正在成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布局的重要蓝海。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网约车市场聚焦为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即是以滴滴(不包含专车)、Uber为首的C2C发展模式;第二种则是以曹操专车、首约汽车、滴滴专车为代表的B2C发展模式,在这类发展模式下,车企通常表现为自建车队;第三种则是以高德、美团为典型的聚合平台发展模式。 车企扎堆投入网约车 滴滴是我国汽车共享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实现中国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99%,网约专车市场87%,并在其他各条业务线都取得了超过70%的主导性地位。2015年之后,以车企扎堆进入网约车市场为代表的B2C模式也开始崛起。布局网约车市场的车企中不乏国际豪华品牌巨头、主流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 在传统车企中,2015年,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正式上线;2018年8月,长城推出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2018年12月,上汽集团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2019年7月,由长安、一汽、东风联合苏宁、腾讯、阿里等多方企业共同组建的T3出行正式上线。此外,还有江淮投资的和行约车、东风组建的东风出行、众泰和福特成立的众泰智能等等。 在豪华品牌中,2018年10月,戴姆勒移动服务公司就和吉利控股集团签署协议,双方计划成立新的出行合资公司,新公司将进军高端网约车领域,使用的车辆包括但不限于奔驰品牌。2018年底,宝马子公司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在四川成都获得网约车牌照,其移动出行品牌ReachNow即时出行在成都正式上线。在造车新势力中,今年5月,小鹏汽车旗下的出行平台“有鹏出行”在广州上线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为拢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2018年4月,滴滴还与31家汽车企业合作成立“洪流联盟”,该联盟将致力于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该联盟成立一周后,联盟成员之一的大众就与滴滴共同组建了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国内市场潜力仍需时间释放 根据全球性咨询公司贝恩公司此前发布的《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报告来看,在经历过2015-2017年的三年红利期过后,共享汽车也遭遇了“霜降”。贝恩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其中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投资规模减少约90%。月活用户数量下降了5%。预测2019年的增长率将低于5%,B2C共享汽车增长率放缓至5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北汽新能源“双向上”逆势加速前行
- 下一篇:一条汽车后市场产业链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