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煤机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时间:2019-10-24 01: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新华社郑州10月23日电 题:从破产边缘到行业领先——一家煤机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浩然、刘怀丕 近日,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总装车间内,企业研制的首套采煤机产品亮相。“这是我们最新的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们已具备‘两机一架’成套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郑煤机集团煤机板块总工程师王永强说,一路走来颇不容易。 郑煤机总装车间内部(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始建于1958年的老国企郑煤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煤炭行业长期低迷影响,几近崩溃濒临破产。“最困难的时候,很多职工只能买市场上剩下的菜,叫‘买堆儿菜’。”今年70岁的郑煤机集团调研员冯占群回忆道,为了吃饭,很多职工像打游击战一样去外面找零活儿。 “当时,资产负债率超过117%,职工工资拖欠8个月,10年的医药费无法报销,处于半停产状态。”郑煤机集团董事长焦承尧说,更要命的是技术人员流失,且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 工人在郑煤机总装车间整理零部件(9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面对烂摊子,咋办?只能改革。“改革,有一半的生存希望;不改革,死路一条。” 随着一批批小煤窑被关闭整顿,国内煤炭市场好转,大型煤矿设备更新需求上升,给郑煤机的改革创新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开始,郑煤机陆续挥出改革组合拳,开展了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为代表的机制改革,以“产权优化”为代表的体制改革,以“转型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结构性改革。 郑煤机总装车间工人检查液压支架组装情况(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大锅饭”被掀翻,“铁饭碗”被打破,“终身制”被取缔。同时,郑煤机开启产权多元化之路:2002年实施公司制改革,从传统工厂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实施主辅分离,引入职工持股,改制为国有占51%、职工股占49%的国有控股公司;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形成国有、社会投资机构、核心员工持股的股权结构;2010年和2012年分别在A股和H股上市。 在王永强看来,这些制度改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激发出企业内生活力,大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同时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具备了与国外煤机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这是10月15日在郑煤机总装车间内拍摄的8.8米超大采高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右)。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6.2米、6.3米、7米、7.2米、8米……中国液压支架新高度不断在郑煤机诞生,直到郑煤机联合神东煤炭集团研制并投入运营的8.8米超大采高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其支护高度、工作阻力、支护中心距均创当时的世界之最。 “我们瞄准国际巨头的高端产品,从设计、工艺、原材料、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提升,致力于实现高端液压支架国产化。”郑煤机集团国际市场部部长孙公赞说,目前企业产品已陆续打入俄罗斯、印度、土耳其、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市场。 2012年,郑煤机营收突破百亿,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变,营收又开始下滑。面对严峻形势,郑煤机开始思考转型。 郑煤机总装车间工人检查液压支架零部件(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