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此前的计划,未来其上海工厂年产将达到50万辆。在今年二季度发布的致股东函中,特斯拉表示其上海工厂的“第二代Model 3生产线”有所简化,具备年产15万个单元的能力,并更具成本效益。知名投行瑞银的研报认为,在上海工厂生产标准版Model 3可以为特斯拉带来25%的毛利率。可以说,在业内喊了多年以后,“狼”终于来了。 特斯拉来了,蔚来不太好了 特斯拉建厂已成为风向标 事实上,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关注特斯拉的一举一动,中外的媒体以及券商都在关注上海工厂的情况。不过,很多关注并不是关注特斯拉本身,而是关注背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情况。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金融等少数行业对外资进入存在一定限制。以汽车行业为例,外资车企想要在华建厂需要寻找中方合作伙伴合资建厂,且外方所占股比不能超过50%。不过2018年,我国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明确取消了对专用车和新能源车的限制。而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限制将分别在2020和2022年取消。 特斯拉作为第一家在华独资建厂的企业,也成为了外资观察中方实际态度的一个标本。而且,这份影响不仅局限在汽车行业内。在我国多次提出扩大金融等行业对外开放力度的时候,希望扩大在华业务规模的企业,也需要特斯拉这样的榜样来树立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意义早已远超于此。 不仅仅是中国需要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需要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固然发展十分迅速,从千辆级市场发展为百万级市场仅用了十年。但随着一年多以来的市场遇冷,自今年7月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掉头向下,已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销量同比下滑。对于一家车企来说,提升销量最为直接的手段就是推出一款全新的车型;而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引进一家全新的企业一同经营这一市场,便是最佳的救市手段。 特斯拉的影响力自是毋庸置疑,市场下行的背景下销量依然不断创新高。而随着特斯拉国产车型的上市,其口碑、热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但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支出二三十万购买新能源车型,一部分被吸引来的销量最终还是会落到比亚迪、吉利、荣威、威马、小鹏等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产品上。 对于特斯拉来说,在华建厂投产车型更不会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情了。且不说产能受限、车主漫长的订车周期,单单是汇率的变化也会影响特斯拉的利润。而上海工厂建成投产后,不仅可以缓解其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应用国内的成熟新能源供应链条,特斯拉的生产成本有望得到大幅降低。据瑞银研报估算,单单是上海工厂采用的新一代生产线便可以让特斯拉的Model 3产品提升25%的毛利率。 蔚来处境就变得有些尴尬了 不过,对于蔚来汽车来说,特斯拉入华并不是一件太妙的事情。作为新能源领域为数不多的豪华品牌,蔚来汽车成立以来的打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一款高性能产品确立品牌调性,然后推出售价更加低廉的产品吸引更多人购买以实现销量的提升和扭亏为盈。但特斯拉毕竟已是成立多年的企业,豪华品牌属性已深入人心,蔚来的品牌价值尚难以同特斯拉相媲美。在失去性价比优势后,蔚来面对的竞争压力无疑要大上很多。 除此以外,依托成立十数年间的研发积累,特斯拉在不少领域实现了独冠全球。且不说今年年初特斯拉实现商用的、充电功率高达250kW的超充V3.0技术了,单单是超过660km的续航里程至今尚无产品可以媲美。而成立与2014年的蔚来汽车,ES6车型的续航里程最高达到了510km,这已经是他们续航里程最高的产品了。不过,蔚来汽车的换电技术可以实现数分钟“满电复活”,配合一键加电服务,用车也还算方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