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蓝皮书》显示:安全成行业洗牌加速器
时间:2019-10-15 20: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实施之后,动力电池市场将洗牌的声音不时泛起。最近几年,有些企业攻城拔寨,不断与各大整车企业签订配套合同,有些企业则持续走下坡路,最终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在这一淘汰赛中,我国动力电池市场如今又呈现了怎样的发展态势? 9月19月,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论坛召开,同期发布了由中汽中心与大连松下汽车能源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动力电池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全面揭示了进入洗牌期后我国动力电池的市场状况: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市场向头部企业靠拢。而在多位与会嘉宾看来,安全因素成为动力电池市场洗牌的一个重要助推因素。 ■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蓝皮书》显示,2015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到顶峰,共有240家企业,此后逐年下降。2016年为171家,2017年为104家,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剩余93家。在93家企业中,前20名企业配套量占比超过92%。从进一步的细分数据可以看到,排名1~2位的企业市场份额超过61%,3~10位的企业市场份额为22%,11~20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只有9%。在所有动力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一家独大,市场占比为41%,配套商用车企业超过60家,配套乘用车企业30家。从配套量来看,2018年,单体企业配套量在1亿Wh以上的共有35家,配套量为557亿Wh,占比98%,其余58家企业的占比仅为2%,面临进一步被淘汰的危险。 另外,补贴退坡之后,磷酸铁锂电池出现了回潮。2018年,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为22.19GWh,同比增长23.51%。在客车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占有绝对优势,配套量占比为71.75%。乘用车主要配装三元电池,随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三元电池的装机量大幅增加,2018年装机量为33.1GWh。 《蓝皮书》指出,磷酸铁锂电池出现回潮除了成本因素之外,能量密度不断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高水平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90Wh/kg,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则达到270Wh/kg。 在前不久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董扬说,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有利于结束我国动力电池市场散乱差的局面,增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但是,市场集中为2~3家动力电池企业是否合适,也需要客观看待。 对于行业洗牌的原因,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动力电池市场洗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有些企业盲目扩大产能,没有提升研发实力,缺乏技术积累,产品体系单一。随着市场迭代周期的加快,企业出现了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问题;其次,汽车企业配套普遍存在着账期比较长的问题。部分体量比较小的动力电池企业出现了较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第三,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车企每年又都有降价要求,导致动力电池的净利润和毛利润普遍下滑。规模较小的动力电池企业难于体现规模经济优势,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安全事故频发加速行业洗牌 除了行业的大洗牌,动力电池行业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安全。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安全被广泛关注。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王震坡分享的一组涉及产品安全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燃烧事故率为0.918/万辆。《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中,乘用车占比较大,为57%,客车占比24%,专用车占比19%。在安全事故占比较大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由于大多数车辆配套的是三元锂电池,也由此引发业内部分专家对三元锂电池安全性的质疑。 分析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特点,《蓝皮书》认为,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事故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电池系统故障比例较大,占比达47%;二是电子电器方面的故障,占比为35%;三是机械冲击引起的事故,占比为12%;四是单体电池故障,占比为18%,其中电芯一致性较差的比例为6%,电解液泄漏的比例为3%,短路或其他不明原因的比例为9%。 《蓝皮书》认为,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些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安全有所忽视,具体表现为有些企业的动力电池产品的测试验证不足。“我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导致产品迭代周期加快,有些产品并未得到充分验证即装车运用,埋下了安全隐患。”《蓝皮书》指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