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汽车债务链起底:2018年末有息债务规模29(2)
时间:2019-10-06 00: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但是好景不长,现代很快在国内成立了合资企业,与华泰汽车的合作一下子停滞。一位接近华泰汽车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代与华泰的“技术合作”于2004年进入过渡期,2006年则彻底结束。 当时的华泰面临两个任务,一是完成自主技术的研发,二是进军轿车市场。这两个任务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直到2010年,华泰首款自主车圣达菲C9才上市,同一年,自主轿车华泰B11下线。 那是中国汽车高速增长的十年,国内自主品牌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相继崛起,但由于产品型谱与技术补给的不足,华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伍,2011年甚至曝出销量造假丑闻。 在此后的几年中,华泰的表现也一直不温不火。与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一样,华泰很清楚自身的技术短板,也通过收购等方式进行补齐,但技术方面“广撒网”的布局并未能让它回转。 华泰汽车的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公司先后引进了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以及自动变速器的开发技术,并成立了配套工厂。此外,华泰还在2011年参与过瑞典车企萨博的并购,看中的同样是其技术,不过这一交易却在达成之后数天意外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券市场曝出违约的另一家汽车行业公司庞大集团,以及两个月前因“水氢汽车”被卷至风口浪尖的青年汽车,此前都是萨博项目的竞购者,这也是当时国内汽车行业对外资技术趋之若鹜的一个缩影。 技术是车企赖以生存的条件,但未必是赢得市场的保障。尽管华泰在技术领域有不少投资,但并未明显反哺销量,这是后期华泰财务“崩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前,张秀根回应媒体时称,将公司目前困境归咎于自身战略选择和国家政策导向。他透露,华泰为引进柴油发动机技术,曾耗资“七八十亿元”,但国家一直不允许柴油轿车进城,发展严重受限。 上述接近华泰汽车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泰之所以高价投资柴油发动机,主要是觉得“有市场”,相比较而言,柴油机动力强劲,且油价更低,但没想到,环保政策来得猛烈,企业的高额投入打了水漂。 技术投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华泰早年也曾利用汽车生产资质,在各地积极扩张。资料显示,除山东荣成之外,华泰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天津拥有整车生产基地,而近年来,公司又将业务重心放在政策鼓励的新能源汽车方向,在青海西宁投建了一套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 从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华泰的扩张步伐并不算特别激进。但对于公司自身而言,汽车主业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副业、并购并未形成正向贡献,加剧了资金链压力。 财务数据显示,虽然近年华泰汽车营业收入规模保持在180亿左右,但扣除营业成本后毛利仅40亿。2018年购入的曙光股份计提商誉减值后,华泰汽车亏损16亿。在此背景下,华泰汽车需在2019年内偿还有息债务212亿(这一规模已是其2018年营收规模的1.15倍),资金链的压力不言而喻。 资产腾挪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交易记录显示,今年1月初爆出拖欠工资后,华泰汽车债券交易净价只有60元左右,但六七月间交易净价突然涨至80元左右。 “资产基本抵质押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抵押融资,能腾挪的空间很小,而且一些资产已经被冻结。”北京某大型券商固收部负责人表示。在华泰汽车债券大跌之后,她仔细研究了华泰汽车,基于前述原因并没有抄底华泰汽车债券。对于近期华泰汽车债券价格回升,她认为,可能一些购买垃圾债的机构在博重组的预期。 一位接近华泰汽车的银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华泰有可能向国内造车新势力出售造车资质。“这种资质的转让,通常是通过股权转让实现。” 据了解,国内对汽车产业投资有严格规定,传统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大门早已关闭,而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去年刚刚重新放开,但由于条件严苛、周期较长,造车新势力若想取得生产资质,往往需要从其他车企购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取的一份文件显示,今年3月,荣成华泰汽车的控股权已经由华泰汽车转到“北京普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持有荣成华泰汽车51%股份。 荣成华泰即华泰汽车最大的生产主体,拥有传统和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的双资质,而新能源汽车资质如若转让,华泰极有可能需要重新申请资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华泰旗下除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也有新能源商用车生产资质,后者是通过入主曙光股份获得的,而曙光股份是否另有乘用车生产资质,尚不得而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