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从小作坊到多元动力供应商 看康明斯的发展之道

  上世纪80年代,百业待兴,商用车产量严重不足。为了扩大产能、缩小技术差距,中国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引进了大量国外卡车技术。其中,康明斯就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中国市场对于康明斯发展尤为重要,康明斯通过与中国行业伙伴的精诚合作,将中国制造的康明斯产品推向全球,提升了康明斯中国产品及康明斯合资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如今,这家曾经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哥伦布市的小作坊,已经变成全球最大独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并提供包括柴油、天然气、电动、混动、燃料电池等在内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其对中国市场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开启中国发展之路

  康明斯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一家重庆企业致函康明斯公司,寻求建立商业联系,在中国进行康明斯发动机的本地化生产,时任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总经理埃尔文·米勒在回函中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中日战争结束后康明斯能够在华建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米勒先生的想法只能等到三十年后的1970年代,伴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才有望变为现实。

  1975年康明斯成为首批在华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之一。负责中国和俄罗斯业务的康明斯集团副总裁曹思德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忍受了12个小时闷热的绿皮火车后才来到山城十堰。但正是从那时开始,康明斯在华业务发展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途。

  1983年,康明斯推出全新B和C系列中马力发动机(3.9~8.3升),标志着康明斯这家传统的重型柴油机制造商正式进军方兴未艾的北美乃至全球中型柴油机市场,是康明斯80年代产品和市场多元化的关键举措之一。那个时候,康明斯还与集团和二汽合作设立了两家许可证工厂并推出产品,这使康明斯在中国客户心中的美誉度大大提升。

  除了在国内市场的成功,康明斯发动机也成为一股推动中国客户实现出口的力量,1991年,配备康明斯B系列柴油机的东风卡车开始出口东南亚地区,受到当地用户好评,成为早期中国商用车行业实现出口的成功之举。此后,康明斯加快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之路,不断推出新技术产品供中国市场进行消化和吸收。康明斯在中国建立的东亚研发中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康明斯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第一年的销售额是800万美元,而在已经过去的2018年,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含合资企业)近5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销量方面,2018年康明斯在全球发动机销量为150万台,在中国这一数字为50万台,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

  鲇鱼效应

  康明斯在中国市场获得的成功离不开本土化战略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曹思德在说服美国总部考虑在中国寻找合资的时候,平等协作、精诚合一的商业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投资中国给了康明斯最大的回报。

  1981年1月25日,作为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发动机领域的重点引进项目之一,中国重汽集团与康明斯正式签署技术引进协议,在重汽下属的重庆汽车发动机厂许可证生产康明斯10~50升大马力柴油机,这填补了中国高性能大马力柴油机领域的一项空白。这一合作使康明斯成为了最早在华进行本地化生产的西方柴油机公司,而重庆汽车发动机厂也成为了康明斯中国本地化生产的起点。目前,康明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16家,其中6家是发动机合资企业,而康明斯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也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一些产品的本地化甚至接近100%。曹思德曾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康明斯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寻求在业务上互补的公司,二是要共享价值观和文化。

  “我坚定地支持50:50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为合作注入价值,也从中汲取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曹思德表示,对于康明斯来说,50%持股背后代表的是平等伙伴关系,更是康明斯对于中国本土企业的信任。尽管汽车产业政策已经放开,康明斯依然会坚持50:50的合作关系。

  而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合资也对本土企业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康明斯起初与东风达成了许可协议时,那时的东风只有汽油产品,康明斯帮助他们生产柴油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明斯与东风一同设计了发动机,其间康明斯携手东风整合了动力链。再比如,康明斯与进行合资,柳工因此配装了自产的康明斯发动机后成本和物流费用都有所降低、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有所提升,因而销量获得了增长。也得益于康明斯发动机,现在福田在高端轻卡市场的占有率排到了第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