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或促进汽车产业“弯道超车”: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
时间:2019-09-30 21: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不过,从汽车产业发展来看,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的投入不足,缺乏连接高校实验室与企业需求端的中间平台,让不少技术成果堵塞在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3万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100多万项的专利技术,而实际上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仅占20%,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60%~80%以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体状况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科技成果得到鉴定以后没有被实际运用。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得以实际运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吉华。 科技成果转化依旧是制约行业创新的“牛鼻子” 面对当前严峻的汽车市场,各大车企大打“科技牌”。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逐步成果转化开始量产。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十二届成都车展上,来自全球130多个汽车品牌展示了超过1600余台汽车和数十种创新技术,包括上汽通用五菱行业的新宝骏车联网、斯巴鲁的Eye Sight驾驶辅助系统、宝马沿记录轨道自动倒车的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科技成果转化依旧是制约行业创新的‘牛鼻子’。”在谢吉华看来,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综合产业配套能力的体现。在汽车产业最核心的传统发动机领域,中国一直在后面很难实现超越。恰恰是新能源、互联网汽车等新的领域存在巨大的机会,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实现腾飞与突破的机遇。“应用场景也是现在提到很多的概念,今天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市场,所以这种应用场景的应用一定是推动我们整个新兴新能源和互联网汽车的市场。”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谢吉华在科技战线工作了20余年,在他眼里,2013年、2015年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2013年,中国开始进入科技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又催生了2015年《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这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这在以往都是没有的。我国经济目前已从快速增长进入稳健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10年或者20年,科技转移的工作会越来越多。” 谢吉华认为,时代在变化,东部中心作为传统的“孵化器”也需要进行转型。第一是专业化。未来企业尤其是车企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技术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环境;第二是互联网。从实际来看,我们的服务和企业获得的支持,其实都已经通过互联网特别是数据来实现;第三是资本化。中国的企业以往大多都是“靠自己”,事实上,企业要发展需要借助外部的资本,换句话说,东部中心要做的是帮助企业获得资本。 “我们带来的实际上不一定是‘强心剂’,而是让汽车产业能够朝着更智能、更科技、更环保的方向平衡发展。”谢吉华说,我们怎样更好地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车企的发展,重要的还是要搭建平台。“我们要做技术转移,不是我们去做,而是我们搭建这个专业化的平台,让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对接。” 2016年5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汽车技术转化中心。 根据协议,东部中心与上海国际汽车城将利用自身在资源平台以及智能汽车行业的优势,围绕技术项目的转化孵化,在成果展示、交易、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条上展开合作。 “我们希望能够服务于更多的龙头企业。”谢吉华说,这些龙头企业能够带动整个基于技术的共享平台开放,为更多的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机会,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会带给大企业更多的机会,进而能够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基于汽车领域,我们希望能够服务和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龙头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存在紧迫感 如果把创新当作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则是链条上的最后一个环节。 时下,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汽车产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工业大国已逐步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进度,甚至有些国家把“智能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 以往,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程序较为复杂,而且要向有关部门报备。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表示,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特点,优化相关资产评估管理流程,探索通过公示等方式简化备案程序。该方案是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概念,也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到2025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