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汽车 建国70周年汽车工业发展回顾4
时间:2019-09-29 21: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1979-1988年是中国汽车发展最蓬勃的一个时期。这得从1979年1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斯访华,中美正式建交开始讲起。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国内汽车厂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国外企业的可取之处,开始努力寻求引入海外先进技术,以解决自身发展。其中,北汽首先寻求到机遇,进入漫长的“讨价还价”阶段。
最后在1983年5月5日,北汽与美国AMC汽车公司联姻,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BJC),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合资车企,树立中外车企技术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首款车型经过反复考虑,定为第二代切诺基。
然而,北汽并不是首个寻求中外合作的车企,上汽也曾大力寻求海外车企的合作帮助,例如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等,毕竟SH760A年产量已经开始跟不上销量。有了北京吉普的成功案例,上汽就向东西方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寻求合作,最后敲定了大众品牌。
随后上汽与大众同样开始漫长的拉锯战,期间上汽还完成大众桑塔纳轿车的CKD组装考验,生产能力与技术获得大众品牌认可。
1984年10月10日,中汽公司董事长饶斌和德国大众汽车董事长哈恩博士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正式成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插播题外话:我国曾在1982年发布《合资法》条例,该条例大部分均采用上汽与大众的谈判过程及结果作为参照,为日后中外合资品牌开展合作减少阻力。
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州,同样也诞生了首批合资车企之一的广州标致。1985年3月15日,这次中法双方没有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而是在合资车企的大本营广州举行,成立了广州标致汽车公司。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广州标致无法直接生产三厢轿车,所以它先从标致504皮卡开始着手生产,备受欢迎。随后还推出了505旅行版车型,同样受到热捧,最后推出505三厢版,更是让505成为市面上一车难求的对象。
广州标致后话就不多说了,股权架构太复杂就已经为后期股东们意见分歧,不欢而散而埋下伏笔。
在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出名的三个合资品牌车企就是北京吉普、上海大众以及广州标致了,看似没日系品牌什么事,但是日系车的爆发点并不在SUV和轿车上,而是在微面领域,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黄大发就是代表作之一。
1984年3月,中日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技术转让协议,由天津汽车与日本大发签订,以CKD组装形式生产大发Hijet 850面包车,新车为华利牌,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天津大发。由于天津大发的稳定性以及泛用性非常符合当时国情发展需求,所以被大量应用到出租行业,采用黄色涂装,所以被人称为“黄大发”。
天津除了推出大发微面之外,还在1986年引进了大发Charade,也就是后面大家所熟知的夏利的原车型。同样是以先CKD后正式国产的方式生产。1988年,天津正式推出了夏利TJ7100,也成为了当时的街车。
就在天津与大发签订合作协议的同时,重庆长安机器制造厂与铃木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铃木Carry ST90系列三款车型,推出CS112的微型货车,以及后续推出的CS110微型客车。哈飞汽车同样也进入了木Carry,诞生出松花江微面。
当然也有皮尺部创始人柳州拖拉机厂了,柳拖通过购入三菱L100微面,拆解并测绘工程图,推出LZ110微型车,而柳州拖拉机厂也通过LZ110为自己正名,转型为柳州微型汽车厂,也就是现在的神车厂--柳州五菱!
|
- 上一篇:访吉诺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张伟
- 下一篇:橙子汽车进军车抵新零售 撬动下一个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