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油见证中国汽车巨变70年
时间:2019-09-26 18: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曾经,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建国初期,汽车保有量仅仅约5万辆,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上下班时段浩瀚的自行车洪流,始终是报刊、电视等中出镜最多的场景。70载斗转星移,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新中国,从当年的“无”到“有”,从一知半解到不断创新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产销量世界第一,自主车设计制造能力也有长足进步。润滑油作为汽车工业体系中最不可替代,上镜率却最低的核心配套产品之一,也深度参与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打破常规,以润滑油为线索,用新视角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变迁。 1949年-1979年 工业百废待兴 手工造车艰难奠基 在今日工业界,手工制造、手工装配是高品位的象征,只存在于少数豪车及精密镜头模组等有限领域。不过对于建国初期烂摊子上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手工造车,则是“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苦涩记忆。 1956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问世。1958年,一汽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条件下,土法上马,通过测绘试制垃圾堆里的废旧进口车零件,逐步摸索,手工“攒”出了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和汽车工业一样,“土法上马”,“被逼出来”的还有中国润滑油工业的萌芽。 (1956年7月,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 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前,中国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加之汽车保有量有限,整个石化工业由零散分布的作坊式小厂组成,规模和体系化无从谈起。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要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需求,润滑油配套建设只能“靠边站”。但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和战略核武器载具迫切需要可靠的专用润滑油保障,而当时掌握航天氟化油制造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1958年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前身621厂建厂,第一项任务,是为中国核工业研制全氟碳油,保证国家战略武器的研制进度。彼时,今天中国最大的润滑油公司,与中国汽车工业,似乎还没有产生交集。 (1962年,长城润滑油前身——621工厂,工人们正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提炼特种氟化油) 1979年-1999年 那年全国迎“改开”那年“621”要转型 初期的国造汽车,无论设计还是技术,都乏善可陈,但是在当初各领域都嗷嗷待哺的背景下,第一代国产汽车作为生产资料,有力的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工业萌芽立下了不朽功勋。资料显示,1959年,全国汽车产量1.96万辆,其中1.36万辆是国家建设急需的载重卡车。显然,和当时的很多工业品一样,无论是汽车,还是润滑油,首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服务的是全国人民“吃饱”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新国策。原621厂,后来的长城润滑油,在服务中国航天事业同时,也开始对国际、国内民用车市场配套润滑油消费环境展开调研,发现过去用“大桶油”供应汽车市场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未来发展,必须转型高质量发展。于是,长城润滑油从国外引进了一整套生产包装的设备,1981年,长城润滑油生产出中国润滑油史上第一款高档小包装润滑油,实在小包装高档产品零的突破,让中国汽车市场用上了自己品牌的高端润滑油。其实长城润滑油的这种改变,正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缩影。透过与外资的合资、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在改开的前20年,基本完成了从大型重载卡车到家用小轿车的体系化建设,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开始接近国际主流水平。 (1981年,长城润滑油推出新中国第一款高档小包装润滑油) 1999年-2009年 “扑腾”在改革深水区的油和车们 时间来到世纪之交,出现了几件令整个工业界悲喜交加的重大事件。1998席卷亚洲的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虚胖”国企,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而好消息是经过艰难的谈判,中国2001年加入了WTO,正式融入世界经济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