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分析
时间:2019-09-13 15: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2019-2023年中国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7年,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修订完成,并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中要求车长大于11m的客车必须装备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以及前车碰撞预警系统FCW;同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推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并制定了智能汽车中、长期目标,将智能汽车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未来汽车智能化是必然趋势,汽车驾驶辅助系统(ADAS)作为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前期核心和突破点,将迎来发展机遇。 (二)ADAS、自动驾驶纳入重点标准研制 2019年5月15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组织全国汽标委编制了2019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求进一步贯彻顶层设计,加快ADAS和自动驾驶等重点标准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要求系统布局ADAS、自动驾驶、汽车信息安全、汽车网联四类技术领域,明确了各类技术中重点标准的建设方向。工信部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ADAS,L1-2)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标准;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AD,L3-5)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三)ADAS产品认可度提高 2017年以来,中国ADAS的市场渗透率有所提高。近两年随着民众汽车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智能化汽车产品的普及,消费者对于ADAS产品的功能认可度和需求度越来越高。从之前不愿意为ADAS产品买单,到现在已经有八成以上的消费者会因为车型搭载ADAS产品的情况而影响到购车决策,尤其是决策预警类和驾驶辅助类功能产品。 ADAS产品带来的安全、舒适、便捷是消费者愿意装备ADAS产品的主要原因,且大部分消费更倾向于车辆能够搭载盲区监测系统BSD、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ACC和车道偏离预警LDW这四个功能。 (四)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汽车已不再局限于一种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向新一代互联网终端发展。而高级辅助驾驶将感知、决策、控制与反馈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汽车的控制方式,不仅是解决汽车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智慧出行生态的核心要素,更是推进智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ADAS渗透率仍偏低,中国市场空间巨大。全球ADAS渗透率普遍不高,欧美日渗透率只有8%——12%,我国ADAS的渗透率在2%——5%区间。从细分搭载率来看,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盲区监测系统、AEB和其他预警系统(疲劳预警、前车防撞预警),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高需求,可谓是巨大的ADAS市场。从行业成长周期来看,我国ADAS产业尚处于由幼稚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随着传感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级辅助驾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将会更加完善、普及,中国ADAS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不利因素 (一)产业链被外企掌握 ADAS产业链包括上游二级供应商、中游一级供应商、下游企业前装、后装市场应用等,其中传感器、算法、芯片等是ADAS技术实现的关键,多数国外零部件厂商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在此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中国ADAS产业链几乎被国外大厂掌握,他们主要以单项技术突破、发展特色产品以及系统集合的方式为突破点。比如传感器领域,传感器技术主要涉及摄像头与雷达,在产业链上游的二级供应商中摄像头的核心组件COMS感光芯片主要掌握在以索尼、三星为代表的日本和韩国公司手中,国产化难度较大;激光雷达则成本较高且尚未形成商业化,超声波雷达门槛低且厂商众多,只有毫米波雷达国产化成绩显著尚可一搏,但目前国内毫米波雷达厂商并不多,且大部分都是一些初创企业,未来发展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二)国产雷达芯片路途尚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