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战飞机:沉默加速度 到底是谁的脚步?
时间:2019-07-24 03: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坑爹啊,爸爸告诉你,这不是驾驶员,他叫飞行员。”在今年的贺岁电影《飞驰人生》最后的彩蛋中,沈腾扮演的张弛在自己的赛车里,回头对儿子吐槽到。随后,沈腾驾驶着一辆改装版POLO以全速的抢跑将歼-11甩在了身后。虽然这是虚构的电影情节,但在现实中,这样的 “加速度”却在近期频频上演。 7月5日,北京八达岭机场停机坪上一台编号为9755的西锐SR-20美产飞机正在做起飞前最后的准备。尽管这天的天气对于飞行而言并不算友好——刚刚下过大雨的地面还有些湿滑、乌云也匍匐在上空——但它还是必须待机起飞,因为飞行若顺利将会得到一笔相对友好的报酬。而代价也很简单,就是承担一场有剧本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飞机。用行话来说,就是“拓展业务”。 早上11点左右,天气开始放晴,飞行如愿以偿。如预先演示过的一样,飞机先开始滑行、起飞,飞到指定位置后,地面的两辆汽车开始同时起步,飞机与汽车共同驶到观众席后,汽车开始超越飞机,而后飞机被高速行驶的汽车远远甩在身后,直到飞出观众席视野,观众鼓掌。 节奏拿捏得十分精准。视觉上呈现的效果是,虽然汽车与飞机是同时起步,但由于汽车的优异加速性能,很快就将一架飞机超越了。对于这种“比试结果”,汽车厂商也准备了一份解释,即该车次搭载的全新的发动机做到了小排量高性能,动力强劲。而在汽车产品的传播上则做了一层更为直观的注脚:什么是动力强劲——就是加速性能优秀到能直接超越飞机。 情绪也渲染得相对到位。对于飞机性能的认同感与民族汽车品牌自豪感,在汽车超越飞机、观众肾上腺素飙升到一个临界值后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化反,而这种化反的最大作用是——忘却其背后的非正常逻辑。 真的能“秒”了飞机? “答案很复杂。”一位航空行业的从业者先是呵呵一笑,冷静几秒后还是严肃的给了一个答案。他分析,一方面,飞机在起飞初期被汽车赶超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飞机与汽车不同,它讲求的不是百米加速度,它的起飞过程较长,通常需要400米左右才能加速到150公里/小时,它真正的实力体现在收起襟翼后的高空表现。 另一方面,在他看来飞机分很多种,即使是飞行速度150-200公里/小时的小飞机,也是一般汽车很难超越的,除非是专业赛车。就参数来看,此次参与“比试”的SR-20的功率为200马力,而对标方汽车的最大功率为最大功率为116kW,约为157马力,汽车除加速度外并不占更多优势。 拿汽车与飞机的起飞初段比毫无意义,在专业的航空从业者看来,这“就像是一个普通人,拉着一个刚刚骨折三天的博尔特比百米冲刺。”但车企似乎热衷于这样的“赛跑”,并希望以此来借此证明自己有“博尔特”的实力。据悉,奇瑞、长安、北汽、奔驰、宝马等都参与过这样的表演。一位八达岭机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大大小小的“汽车与飞机”竞速,他们已经接过很多次了。 “飞行员们早已司空见惯,演起来轻车熟路了”,按照他的说法,现在油门该怎么踩,襟翼怎么放,他们都有一套成熟的自我控速操守。而汽车则只需要尽全力做好那个因为超越了“博尔特”被喝彩的“普通人”就好。 不可否认,通过加速度优势汽车跑过了飞机,不管对比是否公平,效果上的确都对汽车性能形成了一定的拔高,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中,飞机就是速度的一种诠释。实际上,在汽车营销中,百米加速度已经越来越成为强调产品性能的关键指标,部分企业的百米加速度不好看,于是就另辟蹊径,搞出来一个50米加速度。 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强调加速性能是否有必要性?而消费者是否又真的在意加速性能?它是否与百公里等速续航里程一样鸡肋? “加速性”提高购买欲? 一名张姓消费者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他认为汽车加速性能并不会左右他对一辆车的选择,因为在他开车时,如果起步起猛了,坐在副驾的老婆一定会表达不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