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持续低迷是消费欲望减少?还是政策问题?
时间:2019-06-19 04: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德国,欧洲工业制造第一强国,其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前几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期望德国总理默克尔能够出任欧盟主席一职,欧盟各界一直有支持默克尔的声音。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可德国的发展模式及雄厚综合国力。 每当谈到德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车。德国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出口国和技术输出国。不仅有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这样的驰名品牌。全球顶级豪华品牌: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也由德国人掌握。国际顶级跑车品牌不仅出自德国,其他诸如兰博基尼、布加迪等也早被德国人收入囊中。可以认为,德国人不仅掌控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顶层规则,还把持了全球汽车的设计走向。 那么国土面积仅有山东和河北两个省的德国,汽车工业为何如此发达? 这离不开德国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扶持。 简单回顾一下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当瓦特改进蒸汽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这种外燃机提供动力的方式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汽车。1869年法国工程师雷诺制成了实用性的内燃机,这是台二冲程、无压缩、电点火煤气机,也就是说奠定汽车动力来源的是法国人;1876年德国工程师改进并制作出单缸式、四冲程、往复循环活塞式内燃机。内燃机的改进无疑会极大的推动汽车的发明。 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获得汽车发明专利,并奠定了现代汽车的发展框架。但是1908年美国人亨利•福特推行的流水线制造T型车才真正奠定了汽车制造现代化的基础。20世纪初,美国汽车制造业狂飙崛起,给德国汽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二战之前,德国政府强力推进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汽车制造企业被盟军接管,战败的创伤让车企基本停摆,但德国人顽强的民族精神不易被击败。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重新树立了德国汽车的国际地位,并再次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出口国。上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德国汽车制造势头明显减缓,汽车产业再次陷入下降、徘徊、低速增长的窘境。日本汽车又强势崛起,世界汽车格局陡然而变。德国汽车制造业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一直以来汽车制造是德国的支柱产业,政府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税收来自汽车制造,几十万德国人在车企获得稳定的工作,所以对于德国来说,绝对不能失去汽车制造业。 不同于日本、韩国对本国汽车制造业“无微不至”的关怀,德国政府对汽车制造的扶持仅推行了两项基本政策而已。 其一,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德国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德国的全能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企业的保姆,不仅为企业的各项资金需求提供服务,而且为企业的R&D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在竞争格局中获胜。大众、戴姆勒-奔驰等都获得过大量银行资金的支持。 其二,改善国内用车环境,降低消费者用车成本,提高人民的购车欲。 当德国汽车工业陷入低迷的时候,政府为了鼓励民众购车,毅然减免消费税。 高速公路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其国内高速公路不限速,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德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全球第三。为了改善用车环境,德国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德国的交通状况,建设了高度发达的公路网络、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停车难、市内道路拥堵等问题。当驾车出行不再是一件闹心的“负担”,那么消费者当然愿意购入汽车。德国国内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极大的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德国虽然仅有8287万人口,却拥有汽车4667万多辆。 另外,德国是资源十分贫瘠的国家,除了盐、硬煤、褐煤的储量还算丰富之外,其他能源大量依赖进口,特别是石油资源,每年的原油进口花费高达三百多亿欧元。但令人奇怪的是,德国的燃油价格却很便宜,每升仅需1.43美元,相比于德国人平均3700美元的基本工资,这个价格显然很低,也不可能给民众带来太大的用车负担。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德国民众愿意选购汽车。 说完了德国再把目光转向国内。我们知道,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量正在下滑,中国民族汽车品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