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修订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新能源造车的准入门槛将放宽。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随后,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就《决定》进行了解读,并表示此次修改旨在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洗牌的当下,新能源造车新规会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准入门槛放宽,但对产品的监管却会更严格,通过优胜劣汰,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调整内容集中在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
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今年年初,工信部启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修改工作。
记者发现,《决定》中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中删去了“设计开发能力”的条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监测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有《准入审查要求》所列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产品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以及违法行为等的,应当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增加了“产品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相关的这一项内容。
同时,《决定》将“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调整为“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24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以及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擅自生产、销售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删除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最后一方面内容是,《决定》删除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过渡期临时条款主要适用于《准入规定》实施前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遵守有关过渡性规定,目前过渡期已经结束。
根据上述条款的修改,《决定》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予以修改。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行修订,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时俱进,其中删除‘设计开发能力’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门槛,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强化监管,能够给车企更多的选择空间。”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
自从2019年6月补贴退坡,实行新补贴政策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连续12个月销量下滑。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9.3万辆,同比下滑37.4%;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月下滑比例均在20%以上,最高下滑率高达60%。从上险数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上险数仅为29.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近四成。
业内认为,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一方面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退坡,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进而导致车辆价格高于消费者预期,加之车辆续航里程问题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动汽车难获市场广泛认可。
为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相继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今年4月工信部等多部门发出通知,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和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两年;7月中旬,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例如,日前重庆市提出要从多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深圳市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现金补贴;河南省对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实施省级财政奖补。业内也认为,各地的刺激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实现止跌企稳。
此外,缩量竞争之下,特斯拉也为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敲响了警钟。今年上半年,特斯拉Model 3的累计销量45754辆,上牌量为46510辆,无论是销量和上牌量都远高于其他车型,成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最好的车型;6月特斯拉在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23%。
今年上半年,上牌量前十名中,虽然自主品牌占了9个(无本土造车新势力车型),但排名第一的特斯拉的上牌量比第二名至第五名的总和加起来,只少了几千辆。本土的造车新势力的市场表现显然与特斯拉不在一个等级。
特斯拉的强势崛起,让依靠政策扶持的国内新能源造车企业看到了压力,竞争最终回归于市场需求主导,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洗牌期,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产品竞争力。
宽进严管,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更充分
新规降低了新能源造车的准入门槛,不过,业内普遍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能够更轻松地拿到资质;延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则有利于传统车企的转型发展,实现其产能的合理利用。
“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对新进企业的束缚,并不意味着汽车行业的技术门槛降低,而是说明审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相对注重生产能力、质量和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安全品质能力。”崔东树分析称。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比较成熟,政府的管理和行业的秩序相对稳定,是时候开始慢慢向国际标准惯例过渡。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走向市场,放宽准入门槛,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自我约束管理,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强了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发现问题勒令整改或停止生产问题产品。”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过去事前评审对研发能力的审核比较仔细,但无法通过短暂的时间评审了解企业真正的研发能力,有研发能力不代表产品没有问题。因此此次调整意味着政府将审查重点放在了产品上,严格监管产品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
此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能力不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正面临洗牌期,而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施行后,虽然放宽了准入门槛,但对产品的监管加严,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市场也会优胜劣汰,留下真正有竞争实力的企业。
崔东树认为,“修订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有助于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释放市场活力,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销量进入高增长新阶段。”
新京报记者 王琳琳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项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