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电信领先企业联盟宣布成功完成ConVeX C-V2X项目
时间:2020-07-11 22: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奥迪公司、爱立信、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SWARCO Traffic Systems GmbH和凯泽斯劳滕大学(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近日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公布的蜂窝车联网(C-V2X)试验项目。该项目于2016年12月启动,其测试平台和外场测试采用了3GPP C-V2X的两种互补技术——面向网联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直接通信技术与基于网络的通信技术。测试旨在进一步验证C-V2X短程直接通信和基于蜂窝的大范围通信的互补性,最终结果表明车联网(V2X)技术具备可靠性和高性能。项目参与各方于2016年12月成立ConVeX联盟,此后在真实驾驶条件下成功完成端到端实现和性能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 本文引用地址:在德国联邦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部(BMVI)和各参与方的联合资助下,ConVeX在项目期间测试并展示多个C-V2X用例,包括基于5.9GHz ITS频段的车对车(V2V)和车对基础设施(V2I)直接通信,以及车对网络(V2N)广域通信。在这些测试中,奥迪汽车和SWARCO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均配备了基于Qualcomm® 9150 C-V2X平台的C-V2X技术。 ConVeX研究了汽车之间以及汽车与基础设施间基于5.9GHz频谱的C-V2X直接通信在不同速度下的可靠性、范围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2千米范围内的视距条件下接收安全消息的100%可靠性,该距离范围受限于测试道路的长度。在测试中,两辆汽车反向行驶,其相对车速高达430千米/小时。上述测试在德国A9和A6高速公路的两个路段进行。 此外,各参与方还针对城市环境的十字路口“盲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范围至少为140 米的车对车(V2V)通信时,安全消息接收可靠性为100%,这突显了C-V2X直接通信在多个用例中的高效性,如十字路口辅助(IMA)、左转辅助(LTA)和前方碰撞预警(FCW)。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开展的大量仿真测试与实测同步进行,证实了C-V2X具备出色的外场性能。 V2N测试的网络环境由爱立信提供,支持如网络切片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广播(Geo-casting)等5G技术,能够为道路结冰危险警示等用例提供良好支持。受益于5G蜂窝网络的特性,交通信息的发射和接收能够按照应用的需求而非通信能力来决定,并在极大范围内始终保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 试验期间,ConVeX还在法国、卢森堡和德国三国边境进行了全球首个汽车之间以及汽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C-V2X直接通信跨境演示,展示该通信技术的可靠性、范围和性能。欲查阅该试验的详细项目结果和相关文档,可登录ConVeX网站。 奥迪电气电子网络与能源系统负责人 Jens Kötz表示:“我们已将奥迪的车队与城市交通信号灯连接起来,C-V2X将显著提升城市道路安全和效率,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ConVeX项目支持奥迪在颇具挑战的真实环境下测试C-V2X技术。当前,联合相关各方在早期阶段定义接口和标准非常重要。这对实现精确的协作式系统以便为网联汽车定制更先进的辅助系统至关重要。” 爱立信研发中心欧洲实验室负责人 Jan-Peter Meyer-Kahlen表示:“打造可实现网联出行全部潜能的解决方案,需要跨行业的研究协作。这些解决方案将提升未来道路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SWARCO公司执行委员会发言人Michael Schuch 表示:“通过ConVeX项目,我们将C-V2X引入公司的交通基础设施产品组合,支持网联协作式自动驾驶。C-V2X已经成为我们交通管理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通用模块。C-V2X将成为交通基础设施通信的关键要素,能够使出行更加安全、快速、便捷和环保。”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 Hans D. Schotten教授表示:“ConVeX项目展现了网联驾驶在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该项目激励并进一步推动V2X 技术的演进,助力实现无缝智能驾驶的愿景。” Qualcomm Europe, Inc.高级副总裁兼Qualcomm欧洲/中东与非洲区总裁Enrico Salvatori 表示:“创新和行业领先的产品助力Qualcomm Technologies成为了先进汽车通信和计算系统的重要赋能者。随着Qualcomm Technologies推出的众多产品的商用,汽车行业现已能够打造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的驾乘体验。此次C-V2X项目的成功完成是公司向智能交通愿景迈进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尽早实现更少交通事故、更少拥堵以及更加全面的绿色环保出行。随着3GPP推动向5G V2X技术的强劲演进,Qualcomm Technologies将继续投入并支持C-V2X路线图的发展,为自动驾驶汽车等用例提供全新的支持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