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软件故障之忧,何解?(2)
时间:2020-04-24 15: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近几年,此类产品层出不穷,特色不一。2019年8月消息,Thinkcar推出了汽车诊断工具——Thinkcar 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可将智能手机变成专业的诊断工具。该扫描工具可通过蓝牙与移动设备相连,传输车载计算机上的故障代码和数据。使用Thinkcar应用程序的维修人员无论距离远近,都可在任何地方访问车辆数据。今年2月消息,初创公司Aurora Labs宣布研发了一款“自愈”汽车软件,一个主动式远程系统,可以检测和修复潜在车辆故障。
图片来源:Aurora Labs OTA则是指通过GSM/CDMA/LTE等无线通信方式远程升级软件或固件系统的一种技术。通过OTA技术,不仅可以升级功能配置,赋予消费者更多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选择,还可以修复软件故障,降低汽车安全。 举例来说,特斯拉的OTA升级技术不只是简单地把软件升级包从云端下发至车内的T-Box(Telematics Box,负责汽车无线通讯),来升级地图等车机内嵌的 APP 应用。它还能够直接把补丁直接发送至相关的、独立的 ECU,实现对汽车主被动、网络安全甚至是关键控制功能的升级。 由此来看,要减少甚至避免软件缺陷,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TA不可或缺。不过,这些都是事后安全机制,远没有事前的预防重要,毕竟汽车一旦出了问题,代价可能是惨重的。最好的方式是,在汽车推出市场前,也即在开发或是验证阶段就尽量避免软件缺陷。 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早期识别、修复漏洞和设计缺陷,可以节省企业后期补救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强调软件安全性。 就自动驾驶汽车而言,一业内人士表示,不同阶段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要结合不同路况、天气等因素,从感知、定位、规划、执行等多方面进行冗余设计。如果自动驾驶功能一旦失效,最好的是能把车驾驶到安全地带并舒适停车。 不过,波莱蒙发布的调研显示,汽车行业仍存在汽车主机厂底层软件开发安全保障经验不足,开发人员缺乏应对汽车网络安全威胁的技能和措施,以及缺乏在系统底层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安全性建设的前沿技术和方法等问题。 尽管目前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这仍然是相关车企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业内人士建议,随着智能互联汽车发展趋势的日渐火热,无论车企还是供应商,应首先具备打造安全底层软件系统的意识,其次可以向IT行业的经验人士学习甚至可以雇佣具有丰富经验的网络安全人员作指导。 除企业层面的措施之外,解决软件问题同样离不开行业层面的整体推进。肖凌云认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要升级质量管理体系和市场应急处置体系;传统车企要主动与IT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整车企业要关注数据平台和数据安全,建议尝试建立企业私有云平台。 此外,国家层面也需给予更多支持。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检验检测标准。在汽车产品的“硬件”安全方面,国内有C-NCAP,国外有E-NCAP和IISH碰撞测试,但软件安全则缺乏相应标准。肖凌云建议,政府层面应该提供安全设计、生产与质量提升的评价规程、缺陷判定方法、基础数据等。另一方面,国家应强化软件缺陷调查力度,倒逼整车厂主动提升软件质量管理水平,强化对软件供应商的质量把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