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从全球复苏的差异中发现机会
时间:2020-04-20 18: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生产总值将萎缩2.5%至8.8%,全球贸易总额预计下降13%至32%。面对疫情冲击,如何发现其中的机会?差异性可能有助于我们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所谓差异性指的是各国发生疫情的时间、程度、应对疫情的政策反应以及经济从停摆到复苏的期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先行者来说,本地与滞后者存在连续性的市场需求就是个机会。对于滞后者来说,先行者的复苏对滞后者基于地方特色的供给能力恢复也是个机会。在一个要素、信息、产品与资源深度融合的全球化时代,理解、挖掘并用好这个差异性十分重要。具体来说,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中出现的差异性包括了时间、结构与市场复苏程度。 时间上的差异性 时间上的差异性指的是各国疫情在暴发、持续和控制住后转向经济复苏的时间不相同。当我国于2月中旬开始有序复工复产时,全球疫情却蔓延加剧,不少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处于“停摆”状态。随着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少行业在供求两方面都有明显地下降,但在生活物资、日用工业品、医疗物资以及相关中间产品与设备等行业,需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疫情影响的扩大而增加。如果供给跟不上,不仅影响疫情防控,也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当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尚未复工,而对人们必需的生活与医疗物资产生迫切需求之际,我国率先进入复工复产阶段,这就出现了扩大供给的窗口期。事实上,我国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期间各地基本生活与医药等应急物资保障的充分供应。这离不开国内不少企业对防控应急物资的跨界生产。这在保障医疗物资供应的同时,也为企业在困境下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结构上的差异性 结构上的差异性是指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满足市场变化的供给能力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这种供给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上。疫情期间对防护设备与医疗器械产生了极大需求,但是,如果国家的制造业不具有这种生产能力,那么,即使有了市场机会,也是抓不住的。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市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制造、加工与生产环节外包出去,或在低成本国家设立子公司作为出口平台,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18年,除了德国的这个比重达到23%,日本为19%以外,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这个指标平均在10%~12%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在2019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30%,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了30%,位列全球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体系的完整与产业之间的配套能力以及与研发活动的紧密互动,为疫情期间生活用品、医药物资和医疗设备等的及时供应提供了支撑。以呼吸机为例,目前我国生产呼吸机的企业有21家,产能占全球1/5。受疫情影响,在进口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情况下,生产呼吸机企业的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密切互动在短期内研制出了适用于呼吸机的国产电机,通过配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如果不具备这个厚实的制造业能力、上千个配件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配套基础,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生产出来国产呼吸机的。 市场复苏的差异性 市场差异性指的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市场消费与投资扩张等方面的不一致。疫情期间,当全球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时,我国在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力推进以及扩大内需政策导向下,国内消费市场有序复苏。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持续大力度投入,给企业提供了持续性的巨大商机。在全球市场萎缩下,这个商机变得更重要。 一是我国市场复苏较早。当其他国家还受疫情困扰、经济停摆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复工复产。在这种情况下,哪里率先复苏,全球性企业与国际资本就有可能向这里涌入。二是我国市场规模巨大。按照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最终消费总额全球为62.6万亿美元,中国为7.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1.6%左右。三是我国市场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通道。2008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的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长率高达8.5%,远远高于世界2.3%的平均水平、2.3%的其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以及0.7%的欧元区国家平均水平,并且保持着消费水平较快增长的势头。中国美国商会于3月25日对其在华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疫情在短期内对企业收益带来了严重冲击,但看好中国市场预期的企业还是快速回升的。中国仍被视为外商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短期机会变为长期发展机遇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