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扶贫”的全新实践
时间:2020-04-12 13: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秀山清溪场镇大寨村,土家织锦非遗扶贫工坊内,多名织娘正在加紧生产土家织锦。(摄于2020年3月24日)记者 齐岚森 摄 一把剪刀、一枚绣针、一根彩线……4月11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游客不算多,但“男绣娘”陈碧海身边仍聚集一些游客拍照、录视频,他俨然成了一名“网红”。 “若不是国家扶贫政策好,我今天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陈碧海说。 去年,我市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遴选夏布、刺绣、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22期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兴建18个非遗扶贫工坊,在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更引发出“涟漪”效应。 “非遗扶贫,让我重获新生” “酉州苗绣用色夸张大胆,以红、绿为主,辅以其他色彩鲜丽的丝线,花纹稠密,富丽堂皇。”陈碧海一边给游客讲解,一边飞针走线,插针、洒针、点针、挑针等技法一气呵成,而凭借的仅是左手残存的2根手指,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56岁的陈碧海本是一名庄稼汉,家住酉阳清泉乡茶溪村。在“地无三尺平”的老家,陈碧海虽然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家人仍挣扎在贫困线上。穷则思变,1993年他决定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然而这一决定却让他陷入了困境。 在湖南彬州,第一次出门还未找到工作的陈碧海就遭遇车祸,左腿高位截肢、左手失去3根手指,伤愈回家,妻子照顾了他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联系。 失去劳动能力的他只能靠低保金度日。2018年,由山东省文化旅游厅、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举办的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项目启动,常年伤残赋闲在家的陈碧海在当地政府关怀下,参加了酉州苗绣培训班。 “大男人绣花本不易,我左手又只剩2根手指,操针更加困难。”陈碧海回忆称,别人培训半天的技法,他至少需要五六天,“心里虽然清楚怎么绣,但手不听使唤,常常还被针扎得血肉模糊。” 不过,酉州苗绣非遗传承人、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国桃对身残志坚的他十分照顾,常常手把手教授他。培训结束后,陈碧海正式成为陈国桃公司的一名“男绣娘”。 “如今,我月薪1800元,还买了‘五险一金’,不仅甩掉了穷根,还到全国多地进行非遗展演,甚至还出了一次国,到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陈碧海感激地说,非遗扶贫,让他获得第二次生命。 “党的政策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走进谭明兰干净整洁的院落,土家吊脚楼显得别具一格。 “这是我家去年翻修的,外墙刷成了土黄色,水泥硬化了院坝,还把旱厕改建为冲水式厕所……”49岁的谭明兰说话声音爽朗,一根绣花针在手中上下飞舞,夏布制成的干花、胸花、布老虎、手提袋等非遗产品在她一针一线中逐渐成形。 巍峨重叠的大山“封闭”着石柱中益乡华溪村先锋组对外交流的渠道,也阻挡了谭明兰家脱贫致富的步伐。6年前,谭明兰与丈夫双双生病加上儿女上学,她家成为建卡贫困户。“最困难时,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照明都用煤油灯,最好的伙食是红苕、洋芋、包谷粑。”说起以前家里的生活情况,她就直摇头。 去年4月,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班在华溪村开班,谭明兰参加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夏布技艺培训。“培训专门针对留守妇女、贫困户、残障人士,老师们热情又细心,一对一地教。”谭明兰称,通过学习,她掌握了夏布染制、刺绣、工艺品制作等多种技艺,并被聘为“非遗扶贫工坊”的一名绣娘。 “我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农忙时可下地料理庄稼,闲暇时再绣几针,全是手工活,工坊按件记薪,忙农活、照看家、挣钱都不耽误。”谭明兰称,凭此技艺,她现在每月待在家里都能挣1000多元。 与此同时,她病愈的丈夫把家里的6亩土地入股到村集体公司,用于发展黄精产业,之后她家又“返承包”了家附近的5亩黄精种植地。 “党的政策好,我们也在努力往前跑。如今,我家终于实现了稳定脱贫的心愿。”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谭明兰,她家打理这5亩黄精地,3年可获管护费1万元,黄精上市后还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再加上她和丈夫就近务工收入,去年她家的年收入已突破5万元。 “家里创‘薪’,我也吃上文创饭” 4月的开州区大进镇,草木吐绿,鲜花盛开,把这一山中小镇映衬得格外迷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