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探索汽车专业改革创新 百度原总裁张亚勤加盟(2)
时间:2020-01-02 10:5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然而,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以及近两年汽车市场增长红利衰退,一些企业开始调整招聘规模,传统的汽车工程类专业将成为“夕阳专业”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技术中心研究发动机的一些同事开始担心,随着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是不是就不需要研究发动机的人才了。我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作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并不认同汽车工程类专业将过时的说法。 他以发动机研发举例说,从2021年-2035年的新能源规划来看,混合动力等技术未来还是会用到发动机,只不过单一燃料的研究会减少。未来,车企仍然需要动力总成领域的研发人才。 “汽车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竞争的新阶段,对人才做精做细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更高。从绝对数量上来看,相关专业招聘需求随着市场上下调整是正常现象。”谈民强说。 对此,清华大学AI-Lab博士后、NewAuto汽车创新策略总监王亚辉表示认同。本硕博都学习工业设计的他辅修了车辆工程专业,而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他增强了对心理学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他说:“汽车正处在巨大变化的节点上,这对科研来说蕴含着很多新机会。” “在博士后的研究中,我专注于心理学层面下的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研究。从专业角度来说,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发展的过程中,汽车内饰应该更具科技感,更加智能,并加入人的情感因素。”王亚辉说。 他直言,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很多汽车企业完全照搬手机移动端的设计思路到车机设计里,但涉及交互背后的心理机制,单纯做技术、做设计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博士后阶段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因为智能汽车语音交互的拟人化研究,底层的理论都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的层面是尖端的人机交互问题。”王亚辉说。 在王亚辉眼中,汽车行业的人才升级与竞争一直存在,“不必唱衰汽车专业”。 “依靠单一的技术是没有办法适应快节奏的技术迭代的,必须得去学习。如果只停留在专业的限定空间里,很难进步。”王亚辉告诉记者,“据我观察,面对行业变革,有准备的学生不少。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系统性的专业基础,如果在学习中涉猎更多的前沿知识,这在汽车行业的人才竞争中是有优势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汽车人才资源总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和2025年,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指主营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将比目前分别增长15%和30%,分别达到555万人和628万人。 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85万人,缺口尚有68万人。 在智能网联方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整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不足2万人。尤其是研发人才缺口过大,严重制约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在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看来,人才短缺依然是汽车行业的现状。 “汽车产业发展太快,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与产业大国的发展现状不匹配,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朱明荣说。 汽车专业体系变革进行时 “汽车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不过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尽管汽车行业“由热转冷”成为不少人议论的话题,但杨殿阁对此有着自己的判断。 “‘汽车新四化’推动了汽车从传统的机械制造领域向电子信息互联网领域逐渐融合,这样的趋势带来了一场影响整个交通出行的革命。”杨殿阁分析称,“这场革命让汽车专业这样一个传统机械学科变得更需要融合,产业边界也更加模糊,导致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与一些人的预想不同,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好。”他透露,车辆学院的毕业生不仅是传统汽车企业青睐的对象,华为、百度、滴滴、神州等科技企业也加入了抢夺毕业生的队伍。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抢占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制高点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本土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