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7件业务规则正式亮相 新三板改革步入“施工期”
时间:2020-01-02 08: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新三板改革是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推进层级高于过往。同时,首批业务规则明确新设立精选层,并以分层为抓手进行差异化制度供给,着力优化挂牌公司质量。在针对现实需求推出了增量改革的基础上,也优化了存量制度,改革深度大于以往。 12月27日,全国股转公司正式发布实施首批7件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业务规则,标志着改革正式步入“施工”阶段。这距离发布相关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过去还不到50天。 12月20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此次发布的业务规则从市场分层、股票交易、投资者适当性三大方面进行修订完善,明确了包括投资者准入门槛、精选层企业进入标准与交易方式、各层级进入和调整机制等在内的多项制度。 广证恒生赵巧敏表示,新三板改革是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推进层级高于过往。同时,首批业务规则明确新设立精选层,并以分层为抓手进行差异化制度供给,着力优化挂牌公司质量。在针对现实需求推出了增量改革的基础上,也优化了存量制度,改革深度大于以往。 新三板投资者准入门槛下调 自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市场中对各层级投资者准入门槛猜测不断。随着首批业务规则集体亮相,修改后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也正式落地。 新鲜出炉的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全面下调了新三板投资者资产门槛,并针对不同市场层次设置了差异化的准入标准。改革后,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的准入资产标准将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同时,将个人投资者资产标准由金融资产调整为证券资产,提升可操作性,防范违规开通交易权限的风险。 对此,粤开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殷越表示,投资者门槛的降低是新三板开始重新启航的关键所在,有望给新三板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幅提升新三板的流动性,进而提升新三板市场的热度和受关注度,吸引优质企业挂牌。 2013年年底定下的500万元金融资产门槛一度成为导致资产端供给和资金端需求严重失衡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新三板机构投资者仅有5.63万户,个人投资者37.75万户,合计43.38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大多为董监高账户,所以整体新三板活跃账户较低。此次改革后,据新三板研究人士彭海推算,未来精选层将有近241.41万户达到100万元的准入要求;基础层将门槛降到200万元,将有超过150万户理论上符合开户要求。 此前,证监会公众公司部主任周贵华曾表示将抓紧引入公募投资新三板。对此,彭海表示,机构账户是长期稳定资金的重要来源,持续推动资金、企业年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入市,将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水平,提升整体投融资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三板全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是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为降而降,应客观地将其与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统一起来看待。对此,有关市场人士表示,“降门槛”只是解决新三板流动性困境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所有措施稳步落地实施,市场流动性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制度供给差异化明显更具包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