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洋品牌进场掀起多大波澜(2)
时间:2019-12-27 13: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另外,大多“洋品牌”在发力新能源汽车时就建立了专属的开发平台,如大众MEB平台,专属的开发平台不仅在产品品质、产品开发上具有优势,也更利于控制成本。 近身肉搏自主品牌压力不小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据了全球的半数,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却是,这是政策扶持下的市场,而不是靠产品市场化发展自然形成的市场,一旦扶持政策大幅减弱或退出,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似乎不可避免,这从新能源汽车最近连续4个月两位数的销量下滑就可窥见一斑。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对政策普遍依赖的自主品牌车企在补贴大幅退坡后产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此时再遭遇从车型推出之际就没有补贴大力支持的“洋品牌”,压力可谓更大。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多次强调,华晨宝马会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一定是在有收益的情况下才会推动相关产品的市场化。 此外,“双积分”的硬性规定也推动了“洋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程。此前,“洋品牌”靠着在燃油车领域的较好发展,可以忽略尚未完全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缺乏新能源汽车积分将面临处罚,让它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种种表现可以看出,“洋品牌”已然来了,且来势汹汹,产品也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当“洋品牌”带着更成熟、价格更合理、更具深厚品牌底蕴的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后,可想而知将会掀起多大的波澜。尽管自主品牌此前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比亚迪、长城、吉利这样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但仍不能忽视“洋品牌”带来的挑战。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尽管“洋品牌”“来者不善”,但也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从车型品牌来看,中国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洋品牌”则更多发力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另一方面,提早在新能源汽车布局的自主品牌已经积累了更多经验,从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企业的发展来看,自主品牌并不是没有与“洋品牌”近身肉搏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