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国2020V峰会聚焦创新 专家、企业共话变革新机遇
时间:2019-12-20 19: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 12月19日,由中新经纬主办的“财经中国2020V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邀请经济学者、企业代表和媒体高层等近300人与会,共同探讨经济创新发展的经验和路径。 创新如何落实到位?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发言中表示,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制造业、互联网、房地产,还是消费、金融、健康等产业,无论是决策部门、智库机构,还是企业界、媒体界,可以说创新都是共同语言和共同“法宝”。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而规划中提出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这表明我国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一项重大长期的任务,创新正是我国全局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未来要专注大中小型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通过搭建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平台,积极推动大型科技成果以及产业落地,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和结构性改革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动能的关键转换期,如何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潜在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全要素劳动力是至关重要的。全要素劳动力最通俗讲就是超过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增长的部分,其核心就是创新,以及创新所带动的相应组织结构变化和效益的提高、生产规模性的变化等。“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尽快地把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生产的实践。在这个领域,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使科研成果能够从实验室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实践,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巨大的潜力。”朱光耀表示。 创新如何提高质量? 供给响应机制要更加灵敏、快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在当前的经济背景条件下,在新时代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 高培勇进一步解释说,在新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背景下,我们所致力解决的最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做一道加法,就是在需求侧的问题和总量性的问题的基础上,加上结构性的问题和供给侧的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条件下,特别是看到其落脚于‘改革’二字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条宏观调控的主线索,或这一套宏观调控的制度体系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改革性的行动。”高培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进一步指出,供给侧的改革特别要重视优化供给侧,也就是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等的需求,适当调整结构性改革的节奏、力度和重点。在范恒山看来,要坚持提升传统经济与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并重,通过技术创新、体制约束、精神激励等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的回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同样认为,创新最终是要汇集成供给响应机制,让供给响应机制变得更加灵敏、更加快速,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实现平稳、高质量的增长。“要通过改革塑造一种良好环境,让供给功能得到恢复,供给响应机制适应这个高成本的时代,让大家沉下心来真正去搞研发,通过研发的创新来提高供给的质量,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刘尚希如是说。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 如何鼓励创新? 爱护企业、建立容错机制 在如何鼓励创新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首先,要爱护企业,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创造者,所以要爱护企业的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活力;其次,要倡导竞争中性,市场经济核心是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分主体;最后,社会要为这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提供一种容错的机制;此外,要重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