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猪推高CPI,该不该剔出去?
时间:2019-12-13 07: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二师兄,快收了神通吧。 文 / 巴九灵 CPI“破4”了。 据国家统计局前天发布的数据,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5%,连续9个月涨幅扩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一次CPI处在4%以上的高位,还是7年多前。那一轮通胀周期始于2010年下半年,直到2012年初才缓解,许多普通老百姓由此对CPI耳熟能详甚至能侃侃而谈。 也是那一次,CPI有了“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Pork Index)”的外号。 因为猪肉是测算CPI的一篮子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单品(约占2.5%),对CPI的拉动效果极为明显。海通证券曾经估算,猪肉价格每上涨20%,会影响CPI约0.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对其他食品价格的带动,则可能影响约1个百分点。 现实基本验证了这一估算。根据官方数据,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和去年11月比,不是和今年10月比),影响CPI上涨2.64个百分点,如果算上其他畜肉涨价,则影响CPI上涨3.27个百分点,再算上禽肉还会更高。 因此4.5%的CPI涨幅,主要是一猪之力。 上一轮猪周期里,就有养猪业内人士表示:“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比重太高,猪价显得太敏感,应该把比重调低些,这样国家、行业都轻松。”如今,这个问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 由于非洲猪瘟和环保整改等因素,近两年生猪供应骤减,出栏量、存栏量、补栏量齐跌,猪肉居高不下。按照农村农业部的表态:“力争明年底生猪存栏基本恢复到常年80%左右的水平”——划重点,“力争”“基本”“常年80%”“明年底”。 图表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那么猪价何时降下来?CPI何时降下来?这不仅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货币政策操作的难易程度。 简单来说,GDP增速关乎我们有没有收入来吃饭(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让人们感知不到这种关联,一旦明显放缓就有感知了),而CPI则关乎这些收入能吃什么样的饭,能吃多少。 货币政策优先为“保增长”负责,而不是为“稳物价”,尤其是生猪供应这种管不着的事情负责。但另一方面,无论央行怎么追求精准投放流动性,货币政策必然会或多或少波及CPI。那么CPI较高的时候,央行的操作必然会有顾虑。 麻烦吗?有点麻烦。但要说问题有多大吗?和中国过往经历的大风大浪相比,4.5%的CPI涨幅实在不算什么。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那么,未来会如何?又该怎么应对?让我们看看大头们的观点。 2019年上半年,CPI整体上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 进入下半年,猪肉价格快速增长给CPI带来了巨大压力,继9月份破3以来,CPI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持续走高,而猪肉价格上涨的外溢效应不断显现,牛、羊、鸡肉的价格也出现了上涨态势,进一步助长了CPI增速。 为此,有人会说“猪肉价导致CPI太失真,CPI是不是到了该和猪肉告别的时候”,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当务之急是增强国内的生猪产业链,从饲养到加工、屠宰,再到肉制品供应,以及保障养猪散户农民的利益等等,让猪肉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来抵御外部的非洲猪瘟风险,从而稳定猪肉价格。这点的重要性远高于“CPI剔除猪肉价”的重要性。 再举个类似的例子,今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3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6月回落2.2个百分点。回落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消费市场的低迷。 7月汽车销售下降2.6%,出现了从正增长17.2%到下降2.6%的落差。扣除掉汽车零售额影响之后,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与6月基本持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汽车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中剔除,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汽车消费市场低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理性客观的态度。 所以,目前即便是CPI上涨到4.5%,我们也没必要过于焦虑和恐慌,只要有效解决猪肉问题,CPI自然会降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