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拆房”如变形金刚 汽车锂电池穿“恒温衣” 环保创新大赛5个大学生团队获一等奖(2)
时间:2019-12-09 05: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郭子奇找到几个同学一商量,大家都很感兴趣,在大学老师的技术指导下,他们顺着这一思路,开始了创新装置模型的制作,主要原理是:用声波把PM2.5颗粒物碰撞到一起,再用化学团聚剂,粘附变“胖”变“大”,易于抓捕和脱除。 郭子奇说,经过多次实验,PM2.5的脱除率达到95%,这一技术能广泛用于燃煤电厂、冶金等需要处理粉尘废气的企业,正在申请两项发明专利。 辽宁大学生 从长报APP得知消息参赛获得一等奖 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三学生张鑫磊说,平时就十分喜欢看《长江日报》。今年6月,一打开长报APP,就看到了举办环保创新大赛的消息,正好,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如何环保拆房的装置,就报名参赛了。这次团队获得一等奖,真得感谢长江日报。 张鑫磊提起他们获奖的这个被誉为“环保拆房‘变形金刚’”的项目说,自己是学土木工程的,去年11月,学校宿舍的旁边,有一栋办公用的老房子拆除,粉尘多,噪音大,还效率特别低,让我们深受其害。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到现场查看了几天,就想到用所学的水刀切割技术,没有粉尘无污染地拆房。 说干就干,张鑫磊和同学们创造性地研制出一整套拆房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环保装置,特别的是,所用的设备虽是同一个,但不同的阶段,可以“变形”发挥出不同的威力和作用。如今,环保拆房“变形金刚”项目,已申请了三项软件著作权、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硕博五人高学历团队 寻找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 武汉大学绿色材料小分队,是此次获得一等奖里学历最高的团队:由两位博士生和三位硕士生组成。昨天来领奖的宁希翼不好意思地说:我的师兄师姐们很忙,有的出差,有的开会,就把刚读研一的我派来了。 指着获奖的《低环境负荷水处理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项目,宁希翼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受污染的废水中,有很多有毒的有机物很难降解,我们研制出的这款催化剂,是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成分是铁和钙,很容易找到,没有二次污染的问题。另外,工艺简单,易于操作,能大批量的用于废水的治理。 一等奖里,有个项目令爱玩汽车人士很感兴趣,那就是: 身着“恒温衣”的锂电池。获奖的颁奖辞是这样描述的:新能源电池穿上一件智能“恒温衣”,热了吹吹风,冷了加加热,不再冷热异常。提升锂电池的动力和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 发明“恒温衣”锂电池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动力环保队四位队员,其负责人李向荣,是该校安全工程系的大四学生,谈到项目的创新源头,他说,这是看新闻看来的。去年8、9两个月,他从相关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自燃事故。 如何减少锂电池自燃事故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3位同学一起,从去年10月份起,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研制,终于产生了这次获奖的项目《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和风冷的混合式锂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已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污染土壤病得不轻 他们想做好对症下药的“医师” 武汉科技大学土地之歌项目组的负责人陈浩,是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他说,这次获奖的项目(项目全称: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及固化稳定化处置系统),是今年4月去广西某地污染工厂调研过程中发现的。 这次调研困难重重:污染物采样中,由于地下水浅,里面的土壤不易采集;由于污染源的原因,土壤上层的污染不严重,下层的污染却很严重,给土壤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修复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改进工艺的简陋、优化药剂等,都成了头痛的问题。 有没有好的方法改善目前的这些问题?陈浩和项目组的另两位同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研发了这项能把污染土壤精确布点,并通过自创的药剂配比,改良的工艺,高效地处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金涛 见习记者汤光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