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西安,为何工业发展在走下坡路?
时间:2019-11-20 03: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每每在战乱的年代,有官员都建议将资产签到西安。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等动乱时期,很多声音建议迁都西安,甚至在建国后,中苏关系恶化年代,也是将大量国有工业产业迁移到西安,也正是因此奠定了今天的西安工业体系。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西安迅速衰落了,甚至被周边的郑州、成都等城市超越。 为何会形成如此局面?大家一致认为西安的落后,在于产业的落后;产业的落后,在于工业的落后。 西安的工业历程如何? 错失一汽 汽车产业作为最大的民用产业体系,对于当地工业的带动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汽的产值占长春经济的60% 。其实当年一汽是准备落户西安的。 1949年,共和国主席访问苏联,当看到汽车一辆一辆驶下装配线时,对随行的人员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0年1月,共和国主席和总理在莫斯科,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援建年产三万辆吉斯150型载重汽车的工厂。1950年3月27日,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 当时备选争论很大,有石家庄、西安、太原等。由于苏联汽车厂址在莫斯科,故苏方建议“中国第一个汽车厂要在首都或附近”。除此之外,当时苏联专家还指出几个关键因素: 建一个大型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首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和水源等基础条件。此外,因为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大型工厂优先考虑内地而非沿海、沿江。 陈云当时兼任第一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他主张,索性再远点设在西安。经过向专家请教,他认识到当时的西安有几个关键问题无法建设汽车厂: 1、电力问题:若年产三万辆,电力就需要2.4万千瓦;而当时西安只有九千千瓦,光建电站就需要几年时间; 2、钢材问题:一年要二十几万吨钢材,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这个产量,也要在五、六年以后,西安没有基础; 3、木材问题:用量多达两万立方米,当时测算是如果在西安砍木头,可能山(指秦岭)都要砍光。 4、运输问题:每年运输量100万吨,而西安到潼关铁路运输量不超过200万吨,光汽车厂原材料都将不堪重负。结果,陈云主持大家重新研究,决定把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厂设在东北四平和长春之间,并选定了长春的孟家屯。1951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这一方案。当时“一汽”选址长春,与它自身基底密不可分。 首先,长春地区本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二,1949年以前,“东三省”就已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第三,长春紧邻京哈铁路,便于建厂时大量苏联设备的输入,也便于就近利用东北的钢铁、煤炭、木材、水电资源。 一个健全的工业体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需要数十年高度集成和完善的体系。在1949年以前,西安最大的工厂就是由石凤翔创办的大华纱厂:当时,发电机从石家庄运来,主要机械和设备也都从德国和日本进口……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这点上分析,西安错失“一汽”的背后,需要要清醒的认知自己的“家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产业西迁 西安工业的发展来自于苏联援建中国的项目,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相当大一部分布局内地。这其中,陕西获得24项,西安有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然而在1955年中苏关系恶化时,很多沿海产业都迁到了西安,这其中就包含交通大学的西迁,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形势下,国务院决定要在内陆地区大力发展工业体系,因此决定将交通大学的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5年至1957年两学年内,全校在上海的2812名学生、1472名教师职工及家属,还有教学器材设备将分批、无损失、安全地迁往西安。 1959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及上海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两个学校,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大学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远远不是一座高铁站、地铁线所能比拟的。硅谷早已家喻户晓,不大的地方,但却是众多国际顶尖科技公司的诞生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特斯拉、谷歌、苹果、Facebook、惠普、英特尔、思科、甲骨文、雅虎、英伟达等公司。 为什么硅谷能够成为世界顶尖的高科技聚集区?这与其当地的知名大学聚集密不可分,硅谷区域拥有美国顶尖大学的作为科研力量依托,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塔克拉拉大学,还包括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几所大学,众多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曾经都是当地大学的在校生。 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吸引到更多人才的落户、工作甚至创业,就能吸引更多的产业甚至创造全新的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