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情式出行体验 思皓E20X悦然登场
时间:2019-11-04 06: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从 “新能源汽车元年”——2008年算起,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迈向了第十一个年头。特别是在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于2009年1月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以后,短期内各地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论是“新势力”亦或是传统车企都开始将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 燃油车发明至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岁月,而未来的汽车工业会朝着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方向发展。为了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于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被写进《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2009年到2015年,国家累积安排334.35亿补助资金,巨额补贴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1年8159辆,发展到2018年的125.6万辆,发展速度速度不可谓不惊人,但“繁荣”背后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的车辆投诉。2018年新能源汽车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数量就高达13.57万辆,在2018年的汽车质量热点话题中,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成为新出现的投诉焦点。而在2019年伊始,新能源汽车就已经经历了4次召回事件,累计召回数量达23458辆,这在过去都是未曾出现过的情况。 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之初,巨额的国家补贴初级阶段起到引导产业方向的目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补贴会逐渐退坡,或者标准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会相应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物种,其投资回报率不确定性巨大,并且即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其投资回报周期相比于其他行业也会更长。 “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一样,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讲求制造工艺,讲究经验积累,讲究品控管理,讲究供应链整合而这样的产业属性并不适合那些“急功近利”以短期快速盈利为目的资本加入。因为对于资本来说,如果在三五年内看不到回报,将无法对投资者交待。 但国家给巨额补贴实在过于“诱人”,于是一些抱着“投机心态”企业也加入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中,这其中有些品牌甚至连传统燃油车都没弄明白,就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新能源车的开发中。而更多的造车新势力,甚至从未有过系统的造车经验。甚至连一台概念车都没有的时候,就敢宣称自己的车如何先进,诸如此类的“PPT造车”,相信关注只要对于汽车稍有关注的小伙伴近些年也是屡见不鲜。 一部分品牌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品质参差不齐的原因。但随着政策层面给予的补贴逐步退坡,热钱涌向新能源造车行业的浪潮也在急速褪去。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大潮退去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随着补贴的减少,市场竞争白热化与消费者认知的提升,那些不能拿出“成熟”产品的新能源品牌会极速的被淘汰。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只有品质、质量过硬的新能源车才能有生存的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从产品制造的维度出发更是如此。“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产业一样,同样讲求制造工艺,讲究品控管理,讲究供应链整合,而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的强项。此外传统车企的资金实力也是其一大优势,由于并非像“新势力造车”那样急于变现增值维持资金链,所以传统车企更能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所以一旦那些有实力的老牌车企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其打造出的产品竞争力将大大强于新势力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