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取得进展 协同发展打造智慧出行

       协同发展打造智慧出行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应用障碍不断突破,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如何促进全球产业界、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协力合作,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行业生态,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正如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所言,智能网联汽车面临技术、政策、伦理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智能网联汽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各领域协同发展的产物,其发展既取决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多领域的技术突破,还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道路运行法规的建立。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遇到的瓶颈之一是车路协同发展问题和数据互联互通。杜航伟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共建产业生态,推动车路协同信息交互,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形成中国特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总规划师王志清介绍,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数据赋能交通的发展,还与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论证了6个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试验基地,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加强产学研跨部门协同和国际交流。

  据了解,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大力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发布实施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组建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了公共道路测试和应用的示范,加快推动5G的商用和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通信基础设施的部署。

  “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发展环境在持续优化。”苗圩说。

  测试应用需要持续探索

  “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的实现难度依然很大。”张宝林分析说,第一,难在实现的周期长。根据预测,无人驾驶汽车成长为具有高影响力的商用产品还需要至少10年,全环境下自动驾驶预计将在2030年或者更长远的时间才能实现;第二,难在技术瓶颈多。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技术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对芯片、底层操作系统和高性能感知部件等技术的掌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第三,难在协同范围大,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一项涉及跨专业、跨行业、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某一家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或者是通信企业就能够简单地实现,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方面以共生、共建、共赢的商业模式进行分工和协作。

  杜航伟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示范应用,确保安全可靠。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加强安全技术和装备部件的研发应用,加强交通安全需求场景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严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安全关、质量关,继续推进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基础设施、测试能力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车联网、身份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严格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安全监管。

  据陈吉宁介绍,去年以来北京新增开放20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安全道路测试里程已达73万公里。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安全为红线,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项目,在全市开展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示范应用,提供多级别、多种类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及创新交通形态验证环境。

  王志清表示,交通运输部将实施自动驾驶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自动驾驶示范路、示范区,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2年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等重大活动为节点,开展集中应用示范,通过构建真实的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

  “我们将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攻关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融合创新平台。同时,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以车载操作系统创新应用为牵引,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苗圩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