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动力电池回收分类操作可行性成企业争论焦点(2)

  其次,回收企业没有分类处理能力。近年来,社会上不时曝出动力电池起火自燃的新闻,即使拆解下来的动力电池静止放置,也可能会自燃。显然,起火自燃成为目前动力电池最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防范这种安全事故,《指南》对动力电池回收提出了分类处理的要求。不过,对此范永军却认为,动力电池标识溯源管理主要是为了梯次利用,对于《指南》分别规定的A类、B类、C类电池的处理要求,回收网点如果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电池。另外,判断属于哪类电池对回收网点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回收网点工作人员普遍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时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成本较高。“这种分类工作应该由综合处理机构去完成。”范永军说。

  在具体条款上,范永军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既然回收服务网点不能从事除安全检查外的拆解工作,就没有必要规定废液收集处理作业示意图。“他说。

  一方观点:操作难度不大成本才是真正的坎

  据了解,《指南》是在业内经过长期讨论,大部分内容得到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制定的。也因此,《指南》的发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如有很多量化的数字,具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对于《指南》的具体规定,不同于范永军的观点,鲍伟则认为,动力电池的分类检测难度并不大。

  鲍伟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所有动力电池的历史数据都在整车厂,用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这些电池的情况,比如,是否漏电,绝缘情况如何,是否符合防水要求,是否烧过电解液。“总体来看,这些检测操作难度不大。”他说。

  在鲍伟看来,在废旧动力电池检测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有些电池从表面上看不出问题,但事实上却存在着安全隐患。但他也同时强调,即使这些表面不存在问题的电池,整车厂也能检测出来。“整车厂有完整的电池资料和通讯协议,分类检测的难度不大。”鲍伟认为。

  按照《指南》的要求,废旧动力电池分成A、B、C三类之后,回收企业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回收电池。“这就要求前端的回收检测必须做到位。”鲍伟指出,“前端必须把好关,不能指望后端分类之后再处理。现实的情况是,通讯协议只有整车厂才有,回收企业没有通讯协议不可能把废旧电池进行分类,所以还需前端的整车厂提前做好分类工作,否则后端的回收企业无法分类,会增加回收处理的难度。”

  鲍伟告诉记者,《指南》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回收企业带来的真正挑战在于成本的大幅提升,如何控制成本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过,目前《指南》还只是征求意见阶段,正式公布之前还会有修订的可能。鲍伟告诉记者:“可能会对一些具体数据进行修改,但无论怎样修改,修改的方向都将始终围绕安全性。”

  不过,鲍伟也指出了《指南》的不足。他说,《指南》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因为没有设置奖惩措施。“《指南》不能只提要求,没有奖惩,这会造成合规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合规企业反而钻了空子。”鲍伟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