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中汽协师建华:中国汽车工业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时间:2019-09-30 19: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岁月既是新中国的一部奋斗史,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崛起史。回望过去,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崛起,在崛起中竞争,在竞争中成熟的发展历程。 如今,经过了岁月积淀的中国汽车产业终于以一个成熟者的姿态,意气风发地站在行业前列,参与并引导着下一步产业变革的来临。 作为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重要节点的见证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方向的积极倡导者和引领者,这不仅为中国汽车产业应对全方位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更为我国尽快实现‘迈向世界汽车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新机遇”。 从零开始 三年建厂投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迫切希望能在汽车领域实现民族工业的突破。这个任务当时落在了一汽身上,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为实现一汽三年建厂而忙碌着。 “一汽建设过程中得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大力支援,施工紧张时,长春有3万多人曾义务献工,包揽全部临时用工。”师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在建厂工作进入高峰时的1955年,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生产准备,三条站线交叉进行,相互制约,出现很多矛盾。 时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的饶斌认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建厂进度。他及时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三岔口’问题,在总厂和车间两级,建立三方面定期联系制度,协调关系,各尽其责,协同奋战。最后,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饶斌亲自主持,确定了16卷的生产组织设计,把各个机构有机地协调在一起。” 1956年7月15日,一汽如约下线了第一款解放CA10卡车,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 第一代中国汽车人表现出的理想主义激情与踏实作风,成为“3年建成一个汽车厂”的最主要力量来源。“3年时间,工厂土木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要全部完成,一个年产3万辆的汽车工厂实现产品下线。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速度也令人乍舌,而当时的一汽人,则是在外无供应,内无经验的前提下从无到有,实现突破,其过程的艰辛可以想见。今天,我们都在讲‘不忘初心’,而这恰恰就是我们老一代汽车人的初心。”师建华说。 对于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而言,如果没有能力生产轿车,则说明这个国家的汽车生产技术水平不过关。“行业里有句话叫做,能做卡车的是小学生水平,能做客车的是中学生水平,能做轿车的是大学生水平。”师建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生产出“解放”牌卡车的一汽创业者们,没有停下他们创新的步伐,轿车这个被称为汽车工业“大学”科目的产品,成为中国汽车人最想要攻取的难关。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小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生产编号为CA-71,正式命名为“东风”牌小轿车,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篇章。 合资探路 由弱变强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中国人民对汽车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不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成为时代命题。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国家最终决定引进技术,发展轿车工业。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车企以谨慎和保守的态度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形成了“三大、三小、两微”即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北汽克莱斯勒、广州标致、天津夏利、长安奥拓、贵航云雀等合资车企。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在鼓励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外资,但忽略国产自主品牌的发展。当时行业内有句话叫‘靓女先嫁’,意思是把我们优良资产剥离出来跟人家合资,不良资产留给中方母公司承担,这其实对自主品牌发展是不利的。”师建华说。 师建华一直不认同“市场换技术”的说法。“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给行业这样一个任务,要求通过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才导致后来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如此,在引进外资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开始缓慢发展。1979年,中国汽车产量只有18万辆,主要以卡车为主。直至1992年,经过14年的发展,我国汽车总产量才超过百万辆。199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136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仅为20多万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