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需要一次“野蛮生长”(2)
时间:2019-08-11 08: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现在的纯电动汽车领域,像极了20多年前的乘用车市场。虽然有主流汽车厂家推出了多款车型,虽然主管部门一如既往地试图用生产许可证规范出一个完美市场。但来自不同领域的梦想家们却全然不顾规则,不顾汽车业有意无意中竖起的道道壁垒,义无反顾地杀了进来。 在我和不同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闯入电动汽车领域是一个风险系数极高的冒险,但没有一个否认这种冒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是否进入这一行业,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对失败风险的心理承受度的问题。 毫无疑问,从马斯克开辟电动汽车市场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电动汽车不是汽车行业的升级换代和市场新趋势,而是一次颠覆式迭代。 造车新势力们义无反顾地加入,是因为他们坚信,在行业面临全新迭代的时候,传统主流大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官僚体系导致动作迟缓给新势力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995年,我开始经常坐轿车出门了。这台厂家赞助的轿车没有合法出生证,也没有品牌。因为是一家乡镇玛钢厂的师傅们用手工打造出来的,我们给它命名为“玛塔那”。20多年前,一辆桑塔纳轿车是“身份的象征”,没有桑塔纳,一辆完全山寨的“玛塔那”也足以让外出变得十分方便且面子十足。 “玛钢”就是可锻铸铁,毫无悬念,这家本来生产可锻铸铁管道的工厂只生产出几十台“玛塔那”便倒闭了。这家生意本来不错的乡镇企业看到了乘用车未来的极大需求,买了一台二手桑塔纳,从南方请来几个师傅,便开始制造轿车,他们的转型升级之路看上去既可笑又悲壮,这种“作死”的劲头其实就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实际上,虽然有几次走在路上抛锚,导致我们在寒风中艰难地推车前进,但在大部分的时间,当它的发动机铿锵有力地“突突”起来后,丝毫不影响作为一台标准乘用车的全部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中国有数万家各种乡镇企业、大小作坊雄心勃勃地走上了制造汽车的不归之路,绝大多数的企业最后被许可证和自身的产品质量扼杀在摇篮里,但也有极少数的企业在夹缝中艰难地活了下来,他们就是现在吉利、奇瑞、长城等汽车品牌。 若干年前,当李书福说出“汽车不就是三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吗”的名言的时候,引得哄堂大笑。玛钢厂造车和吉利造车,打破了汽车工业从业者长期试图维系的神话——汽车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除了国有企业和外国大厂没人能干的了。但现在的吉利,是中国第四大乘用车生产企业。 历史不能假设,假如中国汽车业当年不是硬性的用许可证制度把大量已经知道怎么制造汽车的企业挡在门外,那么中国汽车市场还会是现在这样以国外品牌占据主流市场的局面吗? 在电动汽车正在全面迭代传统汽车业的当下,电动汽车领域需要再来一次野蛮生长,造就新势力蓬勃发展的土壤。 (责任编辑:admin) |